首页 资讯正文

我们的知青岁月——我和“五保户”的情谊

admin 资讯 2022-10-30 00:23:35 673 0

岐山县委党校党史研究室征集知青生活史料的电话,再一次打开了我的记忆的闸门,引起了我对当年农村插队往事的回忆。

1975年,17岁的我从宝鸡铁路中学毕业,下乡落户岐山县枣林公社贾家大队麻四生产队。

一到村上,就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村支书、队长亲自帮助我们整理床铺,带领我们观看庄稼,鼓励我们为农村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我心情激动,思绪万千,暗下决心,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一定距离。新鲜劲一过,繁重的体力劳动,艰苦的生活环境,对我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刚插队那段时间,正遇上为田间施肥。拉一天架子车,累得人实在够呛。收工后还得做饭,忙得不可开交。看看身上。尘土,摸摸手上的血泡 ,便情绪低落,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就在我为此而苦恼、烦愁的时候,是邢燕子、侯隽等下乡知青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我,是农村人常年累月艰苦劳动、无怨无悔、安居乐业的县上教育了我。我想:别人能干的,我也应该能干的,我也应该能干 ,他们能受了,我为什么就受不了!于是自己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出满勤,干满点,脏活累活抢着干。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完成队上的活路后,还抽空做好事,帮助学校教学生唱歌(还曾任过一段时间的大队小学民办教师),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我们队上八旬开外的五保户麻生明夫妇没有子女,年老体弱,经常带病背柴、磨面、绞水。看到这种情况,决心帮助二位老人。我利用工余时间主动替这对老年夫妇干一些家务活。有空就去看望 ,顺便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每次探亲回到队上,首先探望的便是两位老人 ,并送给一些自己从城里带回来的食品。这样,使我与他俩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称我为闺女,我即改称他俩为大爷、婆婆。

1978年秋天,老人们因长期患病而致身体虚弱,行动更不方便了。队上决定派人为他们做饭。我之一个报了名。征得老人和队长的同意后, 我将自己在知青点的用具搬进了老人家里,与两位老人合了灶,像一家人那样生活起来。我每天劳动收工后,收拾屋子、担水、揽柴……饭做熟了,首先给老人端送。细粮尽量留给两位老人吃,自己多吃粗粮。衣服破了,我给缝补,被褥脏了,及时拆洗干净。冬季,天气寒冷,我用麦衣、玉米秸秆将老人的炕烧得热乎乎的。睡觉前我们三个人坐在炕上 ,老人们说些生活趣事,我也讲一些城里的轶闻,虽没有现在看电视那么生动直观,但也增添了不少乐趣。

一次婆婆病了,我冒着大雨,踏着泥泞往返几十里路请医取yao,连夜熬好帮她服用。乡间没有的yao,我特意到宝鸡去买,并取得父亲的支持 ,从家里给二位老人带回了大肉、苹果、罐头及当时家里仅有的15斤大米,为老人改善生活。由于白天黑夜精心照顾,婆婆的身体有了好转。年底为了使他俩过好春节,我向家里写信说明情况,新年便没回家而是同他俩一起过,亲手做了热腾腾的年糕饭,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看到老人脸上的笑容,我心里乐滋滋的。

第二年春节过后,老婆婆病重。我日夜伺候,照料饮食起居。她临终前已不能下床行走,有时翻身都很困难,大小便只能在炕上。我为她接屎倒尿,洗头洗脚。面对我细心的照料,她经常激动得泪流满面。5月初,老人家去世了,留下了孤单的麻大爷。我像往常一样,继续照顾老人的生活,一直到1980年3月我招工进陕棉九厂。离别时,89岁的麻老大爷拄着拐杖,哭着送我离村上路。

我任劳任怨,照管两位老人近两年。他俩说我是个好娃娃,是他俩最亲近的人。当地群众称赞说:人常言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咱队五保户不知积了啥德,久病床前有孝女。那女娃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真不愧为 *** 教育的知识青年。

1980年2月 ,《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对我的事迹作了报道,全国许多读者特别是 *** 干部战士写来约400多封信与我联系……

健康食品 产品推荐 洗护测评 知识科普 牛牛说喷剂 霸王液精华液 七月七胶囊 牛鲨延时喷剂 今枪哥延时喷剂 小牛测评网 赛无双 银豹鹿鞭糖 无限神力虫草鹿血糖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名称:三九知识
2、本站永久网址:www.1puu.com
3、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4、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aaw4008@foxmail.com 网站右下角【投诉删除】可进入实时客服
5、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本文链接:http://1puu.com/post/2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