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兰州发布)
原标题:清廉兰州 ——喜迎二十大 美丽劳动者主题文学作品(十)
清廉兰州
喜迎二十大 美丽劳动者
主题文学作品(十)
兰州市文联
兰州市作家协会
兰州市金城文艺编辑部
爱是铺就一切的阶石
成志达
///
久远的记忆
浙江青田小舟山乡,顾名思义,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怎么想都与贫困是联系不到一起的。由于没有南方山里的生活体验,离真实有了些许距离,所以我也很难理解有山有水的地方怎会有贫困。舟山乡作为青田县十八个乡镇之一,位于青田县东部,海拔400多米。十八岗、峰门坳、大尖山等在这里交错其间。山山相连,山山相重,是给所有人的记忆。交通问题的限制让这里成为了极度贫困之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在青田县小舟山乡郑山村的郑海斌,当我们围坐桌前谈他小时候在舟山生活的过往时,那种在面对往昔岁月里的挣扎和无助,依然让他还是有着一些局促和不安。
郑海斌先生
在那个见到汽车都会让人振奋的时代,少年时的郑海斌沿着用石砌的山路,跟随大人们花上五六个小时曲曲绕绕翻山越岭去一趟镇上,就是他最为开心的事了。在镇上,看着与山里不一样的房子,他会认真地打量每一处与村里的不同。各种热闹的场景,也是不能错过的。哪怕在公路上看到老远驶来的一辆车,不由地也会在路边站下来,两只眼睛紧紧地盯着车,直到那辆车消失在自己的视线当中。五分钱的一张大饼就是来一趟镇上更大的改善了,一张大饼慢慢吃很开心地可以吃上一中午。
父亲是党员,为人真诚踏实,因此一直在村里担任会计,当时村里没其他产业支柱,乡镇收入好的一年会给他发一些工资, *** 没啥收入了,便会用一些东西抵消工资。对于这些,他的父亲也还是很认真地对待着他的这份工作。但不管咋样,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维持一家六口人的正常生活,每到姊妹四人要交每人5毛钱的书本费时,父母便东拼西凑。至于食物,除了稻谷身上的谷衣,最为平常的也就红薯干了,但郑海斌说甜甜的红薯是令人百吃不厌的。食物太少了,一些小吃是几乎不敢奢望的。他的童年时代,除了与为数不多的同学在课堂里学习知识外,更多地是与同龄的孩子轮换看放生产队的牛羊,看好牛羊,与牛羊一起在山野里奔跑。山的那边,是山?是海?是城镇有着无数的汽车?一切对于6岁多的郑海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家里确实再没其他收入,母亲便偷着开始做生意。由于市场刚放开,因此并不敢放手去做,母亲做生意只是走街串巷,看哪个村里需要什么,然后将每个村里的所需记清楚,等着下次路过时去送。她的买卖无非出售鸡鸭等禽类,由于是活物,所以每次携带的数量并不多,但至少算是有了一点收入。每逢周末郑海斌便跟随母亲,看母亲是怎样做生意的。这种简单并不复杂的买卖行为,教会了他如何去与人沟通,如何去推销。
上初二时的郑海斌,母亲因为常年的劳累患了肾炎,高昂的医yao费让家里节省下的积蓄,花得精光,这个本来贫困的家庭一下子更是雪上加霜,内心几经挣扎,郑海斌毅然选择了退学,跟着亲戚做起了生意。时年郑海斌十四岁,当一百多斤三大包的商品压在自己身上时,肩上被勒出了道道红印,但依然忍着疼痛坚定地紧随在两位叔叔的身后,开始了经商之路。所售商品便是各类钟表的配件。
当时,我们沿着石砌的小路走出村到镇上,继而坐大巴车到金华市,到金华后首先就得之一时间买好去南昌的火车票,由于人多,很多时候只有站票,一上火车我们便找可容六人乘坐的位置,之一时间需要把座底用包占住。一方面避免列车员因为携带的东西多而增加一到两元的车费,另一方面,也为晚上太困时可以将身子躺在下面睡一觉做准备。但很多时候只能在洗手间的过道处将包摞起来,铺一张报纸在地上将就。不睡的就得用身体靠着包,防止偷盗。漫长的车程大家就以这样的方式轮流睡一会。迟缓的绿皮火车格外慢,几百公里的路程往往要十多个小时才能到达。在南昌下车后,轻车熟路地到熟悉的旅馆住宿,住大通铺,几毛钱一晚上。通铺上十多个人挤在一起,晚上放屁打鼾的、说梦话大喊的期间混杂也还有脚臭味。因为在车上已经折腾了好久,尽管环境不好,但还是很容易就睡着了,太累了。
休息上一夜,所有的力气便又回到了身体,简单的吃完早餐便开始将大包里的东西进行分类,继而将大包寄存在服务台。携带起小包便开始朝向熟悉的每一个乡镇。去乡镇,无非是走遍乡镇角落里每一个修表铺,每次出发前,他得认真算好时间,这期间是一分钟都不能耽搁的,一旦错过坐车的时间就不能赶回县城。从老家一出来就是一两个月,每次以同样的方式直到走完乡镇每一个熟悉的的修表店。
十四岁的少年,之一次出门,继而又很多次这样重复。我也打趣地问,不怕陌生人把你哄骗继而卖掉?郑海斌说;这个没有想过也不会怕,因为脑海里想的只有尽快把所携带的商品卖完,挣上两三百元回家。靠着手提肩扛的方式,风风雨雨的五六年时间里他从未间断。这期间,他学会如何和那些修表铺的人打交道。因为好多修表的柜台都是有个玻璃房的,玻璃房下面一般都有缝,好多人会借助这个缝会将配件在不经意顺进去几个,因为配件很小,因此趁其不备一不留神间就会从缝里顺下去几个是常有的事。在和修表师傅谈价看货期间,也还会有他们修表的同行过来帮腔,他看看这个,别人看看那个。看起来有生意可做了,但这时最需要提防。他们会乘你招呼别人的时候,赶紧借机会顺走一些零件。因此给他们卖配件,一方面得把生意做成,一边还得留意不能少掉。是在做生意其实也是在斗智斗勇了。因为身边这样的事多了,郑海斌便多了一个心眼。每次给修表的看配件,他就问清楚哪一款继而按个数给他,当有人提出整盒拿过来时,这单生意宁愿不做,也不能给他整盒。有时候一些修表的会为此气愤不过,便采用举报的方法,因为卖手表配件的他们在当时并没有合规的手续,被工商部门逮住就会罚款。一边防止少掉,一边还得防止被罚。四五年时间以卖手表配件的方式穿梭于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这也是让少年的郑海斌经历风雨且在提心吊胆中成长的几年。
当回想起创业时的艰辛,尽管因为没钱露宿过街头,有过货品被偷,有被当地人欺负。但在这个过程中,不乏好心人给予过他帮助,因为这些帮助让少年时的郑海斌深深感受到,人在无助时的一点帮助有着多大的力量。面对生活给予他的困难打击以及尝受的苦,在他的内心埋下的确是等我有能力了,我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一个种子,久而久之这个善念的想法也在他的内心扎下了根发芽。
郑海斌(右)和他的团队开展公益活动
兰州,公益的缘起
卖手表配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兜兜转转之间二十岁刚过的郑海斌在河南的商场里租下了一个柜台,开启了他人生中的之一个坐庄生意,所售物件除了拉链、纽扣等再就是生活中必须的小五金。这一干又是好几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坚持和不懈地努力下,从生意到事业,便有了新的起步。加上南方皮制用品在国内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郑海斌便投资做起了皮制品。不由地我们也都会想到那些年大街小巷铺天满地关于温州皮鞋的广告。就这一行业,郑海斌和他的朋友也是之一批赶上浪潮的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家早已慢慢开始甩开贫穷,经济的快速提升使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逐渐得到了提高,追逐品牌成为新的时尚,因此没有大牌的皮质商品逐渐在市场上受到阻力。作为和朋友共同经营的皮具加工股东,因后期品牌效应的冲击,鞋厂倒闭。他不得不又作为收债人开始辗转于陕西、甘肃等地。面对市场,收不来款就只能回收货,哪怕是被穿断胶的,只要是他们制造的皮鞋,就按价回收。即使这样,甘肃的几位经销商也还是在短时间内无法筹集到欠款,因此在兰州便呆了下来。与此同时,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也在甘肃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不如在兰州发展吧,反正有山有水,政策也好这样一个想法,让他便开始关注兰州的市场,恰好兰州东岗的东部箱包城开业。几经奔走,在这里便顺利地租下了20多平的店铺,开始卖各类学生箱包、纽扣拉链等开始在兰州打拼。几年的发展,渐渐地在兰州也结交了一些朋友,加上行业不景气开始转行并代理袋鼠皮具,因此生意也越做越大。一次和朋友出行,路过榆中县的北山乡。为啥这一路山上光秃秃的啥都没有,不长草木?同行的朋友便悉心地介绍了黄土高原上榆中北山的地理环境,平均海拔2300米左右,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满地的黄土,一切都是干枯的模样。行至北山甲地小学,位于榆中县哈岘乡柳树村的甲地小学,是始建于1961年的一所六年制小学,当时落座在三间破庙之中。在当地 *** 部门的努力下,2009年从旧址搬迁到了新地,成为了寄宿制小学。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还是有很多学生每天要走上30多公里的山路往返学校。看到中午端着几乎没有油水且黑乎乎的土豆汤就着粗粮馒头,面对质朴而又天真的学生。他便打开后备箱从里面拿出牛奶、矿泉水等物品分发给学生。学生面对这样的礼物,郑海斌说所带的东西没够发,但当时那些洋溢在孩子脸上开心的笑容便是对他更好的回报,当自己用绳子从学校的一口水窖中打上一桶水,在与校长的聊天中才知道,这水是去年的雪,和着不多几场雨水所贮存起来的。很多时候,没水了就得从金崖镇拉水,一车四百元。面对学生艰苦的学习条件。一行人便与学校达成这样一种协议,学校里缺啥,我们就支援啥,自此,北山便成为郑海斌最为牵挂的地方,每一年都会去好多趟,除了物资上帮扶学生,也还助力当时最为贫困的学生一直到大学毕业。
2010年4月,当时郑海斌把这里学生的艰苦写成《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西北旱区学校纪行》这样一篇文章在《文汇报·中皮周刊》进行了刊发,这篇文章受到很多公益组织的关注。继而与郑海斌取得了联系,资助学生的爱心行动开始了。
就北山的各个乡镇,都有着郑海斌的足迹。数十年,当他陆续几年往返于兰州与北山之间,曾经扬着黄土的从道路已被硬化、那些散落的山窝深处的破旧房子已经不复存在,展现在眼前的是亮堂而又整洁的新农村,这里已经甩掉了落后和贫穷。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让郑海斌叹赞,这几年,看到北山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特别特别欣慰。在北山,是全国落后山区的缩影。一切都在所有人的努力中变得更美。
在郑海斌与广东的某助学机构合作后,开始在榆中、通渭、临洮、会宁等地展开了公益活动。对贫困山区孩子的助力也就成为了他公益路上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他个人先后资助了贫困家庭500多户,资助贫困生46人,其中25位学生在他的帮助下考入了大学。当我们去做公益和志愿服务,更大的难处的就是与当地人的交流沟通问题,因为方言是很难懂的,因此只能拿着表格和资料让他们去看,继而完成捐助活动。从最早的借车做志愿服务到自己有车做服务。自己也慢慢的在发生着变化。每次志愿服务都是志愿者利用周末时间,在农村开展,当志愿服务慢慢与教育部门取得了联系后,郑海斌一行人的志愿服务活动与当地群众的沟通便不再那么难了。因为公益得真正落在实处,也为了防止地方上造假,因此,在做公益的时候,他们每次都会分成四五个小分队,每队由当地教育部门的人带路去每家每户走访,并做好文字和图片资料的统计,当所有的资料整理完毕,便开始按照走访信息准备物资。在通渭县二中,每年都会为100位左右的学生进行帮助,每位学生每年2000元的帮助。每当有地方部门请客吃饭时,他说:饭就不请我们吃了,把请我们吃饭的这些钱不如全部捐给贫困的学生吧,因此好多地方部门和单位也就不会再主动地请吃饭了。哪里需要,他就去哪里,当广州很多的捐赠物资往来邮寄时,郑海斌这边出邮费,接到物资后便找人分类,同时联系车辆直至送到真正有需要的学生手里。
2000年左右,公益的路上,郑海斌一直默默地做着。有好多次也想找到更多的志愿者连同一些公益机构。作为一个外来人,加上每日的忙碌。他也不知道到哪可以找到更多的志愿者,每次都是自己一个人,一直做到了2018年。
在甘肃十多年的生活,他切身的发现需要帮助的学生特别多。一个人的力量太弱,便联合身边的企业家。作为发起人,他不仅出钱,每当去张苏滩采购时,他都会和一些商家就以做公益的缘由和他们磨价,只为节省一些费用,多采购一些物资。每当物资运送至乡里小货车进不了村时,便还得联系让村里有三轮车的帮忙往村里拉。在公益的路上,帮助很多人,把物资终于圆满的送到了他们的手里,内心倍觉高兴。
作者和郑海斌(右)合影
二十多年来,郑海斌个人累计已为贫困学生、贫困家庭捐款40余万元,物资20余万元。
做公益就是传递爱和阳光,郑海斌的身边有很多商人都是很有爱心的,他们也想做公益,想帮助贫困的人,但是最难的就是找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公益的路上,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让更多愿意做公益的人加入进来,一起去真正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因此便有了成立公益组织的想法。这样就可以团结起大家的力量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了。
2018年11月2日,在郑海斌的积极奔走下,联合身边的多位热心公益事业的商人、商会组建成立了兰州市城关区曙光公益组织,甘肃温州商会、甘肃金华商会、兰州丽水商会等十多个商会的100多家企业参与其中。成立了组织后,各种公益活动也多了起来。
曙光公益组织自成立之日起,秉承着只要我们能办到的,我承诺的一定办到这样的一个理念。展开了梦想助学·梦想图书馆扶贫活动,为8000多名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捐赠物资和学习用品以及现金共计1900多万元,向8700多户贫困家庭捐助物资600多万元。
兰州市龚家湾14岁的倩倩和8岁的昊昊是姐弟俩。4年前,父亲在一次车祸中丧生,后来母亲也改嫁他人重新组建了自己的家庭。面对家庭的突然变故,姐弟俩坚强面对,在他们的身上涌动着一种温暖、奋进、向上的力量。父母双亲离开后,自己有3个孩子的三姑姑何永莲毅然收养了倩倩姐弟俩。但以卖菜为生的何永莲的家庭条件本来就不好,这也让姐弟俩比同龄人更加懂事,并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正在读初三的姐姐要每天给弟弟当‘家长’辅导作业,姑姑病倒了,她还给姑姑煲了汤去医院送饭。姑姑的菜卖不完的时候,8岁的昊昊便摆个地摊去叫卖。
2019年12月20日《兰州晚报》刊发了《兰州:父亲去世母亲改嫁,14岁姐姐成了8岁弟弟家长会上的半个家长》这样一篇文章,当郑海斌在报纸上看到这篇报道后,之一时间准备了两套床上用品,三件套、四个褥子、四件棉衣以及手套和围巾与志愿者一起出发了,一行人到姐弟俩的住处后,便开始为姐弟俩更换起了新的被褥。把孩子们的床铺铺厚实一点,这样他们就在冬夜不是很冷了。被褥和一些衣物对于两个孩子来说,并不能解决实质的问题。让他们的生活彻底得到解决,还得有长久的打算,当郑海斌向两个孩子做出长期关注姐弟俩成长并找一个长期的资助人这样一个承诺后,在他的各种努力下,企业家董节秀和家人将姐弟俩作为长期的资助对象,直到姐弟俩大学毕业。
当我们每一次仰望星空探寻人生的意义,这一生该怎样去走。郑海斌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也还是我有能力了,我一定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全国展开脱贫攻坚任务的时候,在郑海斌的策划下,行百乡·走万户活动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助力脱贫攻坚。从此他的慈善义举在兰州、定西、武威、白银、庆阳、甘南等多个地方展开,为贫困地区的学生和孤寡老人送去了温暖。在甘肃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郑海斌和他的团队在甘肃85个乡共8700多家贫困户为34820人进行了捐助,捐助物资和资金达到了2900余万元。
2020年春节,新冠病毒袭扰武汉,坐在电视前看春晚的所有的国人看到深夜出征逆行者的背影时,才知道疫情的严重与可怕,但这并不没有让中国人胆怯,当众多的医护人员赶赴武汉之时,全国人民都以实际行动配合并参与到了疫情防控中。配合完兰州市委宣传部慰问一千位环卫工人活动后,许久未曾回过家乡的郑海滨终于可以回家看望亲人,第二天已经回到了浙江老家的他也意识到了疫情的严重。在慰问环卫工人的活动中,由他捐赠的物资中,可以说郑海斌是在疫情发生后,之一个为环卫工人捐赠口罩的。面对肆虐的疫情,口罩已成为最为重要的物资,兰州已经没有口罩了。身在浙江的郑海斌便四处奔走,为兰州筹集口罩。想尽一切办法终于筹集到了口罩。同时也动员国外的朋友,在最难的时候他通过意大利的朋友为温州衔接到了一架专机的口罩。
面对做公益,郑海斌也有着自己的难处,尽管做公益我们也有着难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要立这个榜样。在生意场上郑海斌从未发过一次他做公益的消息,郑海斌代理的皮具生意最早有着上百家加盟店,现在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在提货。但是不拿公益当利益,这是他做公益所坚守的。所以在生意场上郑海斌从未发过与公益有关的任何消息。做公益,只能往前,因为我能做得动,我会一直延续下去。
库房中,鞋子、衣服等成箱的有几千件,而且多是一些品牌衣物,郑海斌说:曙光公益为什么能找到物资,是因为这几年真正的在用心去做,很多的企业相信我们。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他们以爱扛起责任。为兰州的发展倾注着力量。近年来,兰州市创建文明城市,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也越来越多。各单位都开始在各乡镇开展了帮扶任务,为配合省市一些部门的帮扶任务,曙光公益参与其中。每有活动,他们便每天五点起床,整理并捐赠物资继而做好统计,每次忙完都是深夜。
当2021年疫情再次袭来,郑海斌心里开始焦灼不安起来,因为物资缺乏,郑海斌和他的团队便开始筹集各种物资。缺口罩就找口罩,缺蔬菜就找蔬菜,防护服、手套等也在其中。那一天的郑海斌从早上六点开始电话一直打到了晚上十二点,在他的衔接下为兰州第六批赶赴武汉的一百多位医疗人员配备齐全了所有的生活用品和防疫物资。
在我自己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愿意每天都做公益,很多活动我都可以做下来,但是做公益也得考虑自己的生存,但是面临企业的不景气,我也很难。但公益的路上郑海斌一直从未间断,当我问他做公益的路上有比较委屈的时候?做公益不只是把简单的物质送下去,更多的时候需要调研。但是由于人手缺乏的原因,很多时候就得借助多方的力量,无可避免地会有被人抱怨的时候。这令他虽然有些委屈。但不管咋样,郑海斌的心理始终觉得需要帮扶的人太多了,有一些偏颇但不影响他们公益的初衷。从十多岁开始,走了好多的地方,甘肃与很多的地方确实不一样,这里真的干旱,老百姓除了种地,再没有其他的来源,因为没水,收成是并不多的。那些村里的人就是我的亲戚,我就想给他们多送一些东西能多送绝不少送,就像回家给亲人带东西一样。
曙光公益组织在榆中县张一悟纪念馆参观学习
做公益——不计较
就企业的发展和他做公益二者之间,其中的压力只有他自己去化解,不管一个人做什么,生活中所面临的很多问题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样的,作为在甘肃的浙江人郑海斌,家庭的负担也是他不可避免的。一边做公益,一边也有着工作以及在面对生活中的无奈,也有着郑海斌苦恼的时候。身边很多亲朋好友多次问我为什么一天不好好做生意,反而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做公益上。我曾不止一次告诉他们,做公益是我一生的追求,我希望用一己之力集结更多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把温暖送到贫困户身边。面对这些,郑海斌说其实很多时候,有些公益组织会有为名利而去做公益的,有一些无非因为工作的需要,展开一些公益活动。但在郑海斌看来,只有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得到了帮助就是更好的结果。当有和他一样一心只为公益的朋友捐了1.45亿元建设学校时,朋友说就给我一面锦旗吧,不报道不宣传。
郑海斌也正是守着内心的这份爱的初衷,始终活跃在兰州市脱贫攻坚、公益志愿服务、抗击疫情和文明城市创建等公益事件的道路上,他把爱心播撒到甘肃大地乃至全国更多需要的地方。大爱无声,他用实际行动,用坚实的公益脚步带动着身边那些奉献爱的人一起前进。做公益——不计较。正因为这份内心的真诚,所以他依然坚定地在公益的路上播撒雨露和阳光。
郑海斌(左一)和他的团队开展献爱心活动
爱是动力,是铺就一切的阶石
我郑海斌做公益,既然选择了就要真正地去做,坚定地做下去,做榜样。
二十多年来,在公益的路上郑海斌初心不改。用自身点亮着爱,用行动践行着一个志愿者的诺言。陇原大地上,匆忙而坚定的背影中,有着他扛起的爱的座座大山。在郑海斌的内心,陇原大地,早已是他的第二个故乡,生活在这片泥土之上的人都是亲人。当一张张证书、一面面锦旗在我们眼前摆开来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陇原大地上所有幸福的曙光已经点亮和温暖了众多的家庭,这一抹足够温暖的光,在将来也还会让更多家庭和需要被帮助的人感受到人间大爱。
爱是动力,爱是铺就一切的阶石。正是这份把慈善扛在肩头的担当,让郑海斌坚持到了现在。他先后荣获兰州好人甘肃好人甘肃省民营经济十佳公益人物兰州市十佳志愿者第三届兰州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而他带领的曙光公益在2020年3月被评为兰州市优秀抗疫青年志愿者集体,2020年10月被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青年联合会评为脱贫攻坚青年榜样 先进集体,2020年12月被评为第五届兰州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组织奖。
在人间,我们匆忙的步履为着自身的发展寻求出路时,或许会为一点不满足变成恨与抱怨,更多地我们应该静心在地,在那些与我们一样匆忙的脚步中,也用郑海斌足迹宽慰自己,虽不能与之并肩在公益的路上齐肩,但也可以善小而为之。
有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时为别人也做着看似平常且最不平常的事。日复一日,为着内心的善念,播撒善与真,传递爱与热。尽管没有鲜花的拥戴,但是那种内心的踏实和给予别人希望的动力。便是人间最为值得的答案。
我也希望在我十多年甚至二十年以后,我仍然可以做着公益。就算我没有亲自参与,但是接过我这个接力棒的人依然可以在爱与奉献的路上。但我更希望公益的尽头是没有公益。那一刻所有的人都是幸福的,没有疾苦和苦难。那样公益就可以画上句号。
从郑海斌的办公地点出来,兰州的天飘落起零散的小雨,那一刻,我选择从东往西,郑海斌选择从西往东,我们都在如织的人流中穿梭起来。与他一个方向行走的人,肯定也不会留意那个个头不高,说话缓慢的男人,他为兰州,为陇原做了很多的贡献,只是没有行人知道。没有行人知道,但是这又会影响到什么呢?就像落下的这雨,当有人抱怨下的过于着急、打乱了出行的计划。对于生长在泥土上的每一种作物来说,是甘露。这就够了!
郑海斌,兰州好人甘肃好人青田好人甘肃省民营经济十佳公益人物甘肃省四个十佳最美志愿者兰州市十佳志愿者阿里巴巴正能量合伙人第六届兰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成志达,兰州市作协秘书长,出版作品《静雪与呼吸》。)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