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虎、陈树千(分别系中华书局编审、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糖瓜祭灶新年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嬷嬷要件新棉袄,新媳妇光看不敢要。这是故乡微山湖边过年时的一首民谣,其中透出男女老少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浓浓气息。其实,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之一大节日,并非只指夏历的正月初一这一天,习惯上从腊月初八开始,包括祭灶、除夕、大年初一、人日,以及元宵节的吃元宵、闹花灯等。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既是诗词中的物象,又是意象,牵动着文人骚客们的创作灵感,留下了无数既富生活气息,又如醇酒醉人的名篇佳制。
云车风马少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北齐魏收《蜡节诗》),在数九寒冬,人们于腊日虔诚地举行腊祭。晋人裴秀的《大蜡诗》,就详细地展示出于岁事吿成,八蜡报勤之时,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感谢百神保佑方隅清谧,嘉祚日延的场景。唐朝则于农历十二月寅日蜡祭百神,卯日祭祀土神,辰日腊祭列祖列宗。皇帝每每在皇宫内苑召见近臣,赐给他们黄金合里盛红雪,重结香罗四出花(王建《宫词》)的腊祭供品。诗人杜甫就曾因腊日得皇帝口脂面yao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的赏赐而欣喜万分。宋代,家家相传侑僧粥,栗桃枣柿杂甘香(宋王洋《腊八日书斋早起南邻方智善送粥方雪寒欣然尽之》)的佛家腊八节,取代了腊日祭祀。南宋范成大又说腊八粥主要是祈求物无疵疠年谷熟,并迫使疫鬼闻香走无处(《口数粥行》)。清朝腊八节最著名的是在雍和宫举行的腊八盛典,熬粥用的大铜锅就重达八吨。
汉代腊祭时还有送灶神归界、接祖先回家的风俗。至唐宋时便出现匣中取镜辞灶王,罗衣掩尽明月光(唐李廓《镜听词》)的祭祀灶王爷的风俗。民间已用猪头祀灶,南宋范成大的《祭灶词》,就以诙谐的笔调勾画了一幅饶有趣味的祭灶图: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首烂熟双鱼鲜,豆砂甘松粉饼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并透露出当时的女性已不被允许参与祭灶活动的现象,后代逐渐形成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风习。祭灶时尤重果食花饧祭灶神(宋舒岳祥《再和前韵答达善季辩》),盘中有饴凝作脂,愿神口舌甘如饴(明陈荐夫《祭灶行》),这不仅能黏住灶神的嘴,更甜了灶神的心。当然,古代的民间西家新酿熟,祀灶请比邻(宋刘应时《幽居》),还有融合邻里感情的重要功能。
劝君今夕不须眠大家沉醉对芳筵
新旧交接点的除夕,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东京梦华录》)。从现有文献看,南朝梁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最早将除夕守岁节俗写入诗里。诗人的境遇不同,诗中守岁的场景和心境也有异:有唐杜审言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守岁侍宴应制》)的灯红酒绿,也有宋苏轼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守岁》)的嬉戏热闹;有元袁凯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一杯椒叶酒,未敌泪千行(《客中除夕》)的清冷孤寂,也有清李慈铭一家人翠柏红梅围小坐,岁筵未是全贫。蜡鹅花下烛如银。钗符金胜,又见一家春(《临江仙·癸未除夕作》)的脉脉温情。有清袁枚伤心六十三除夕,都在慈亲膝下过。今日慈亲成永诀,又逢除夕恨如何(《伤心》),对母亲的祭奠之作,也有清尤侗笑劝屠苏称合欢愿妾红颜胜旧年,更有一椿郎谶取,团圆。预乞明朝拜节钱(《南乡子·闺中除夕》),祈祷夫妻永结同心、长久团圆的美好情思。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唐李世民《除夜》),守岁是对美好生活的守望。明代于谦的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除夜太原寒甚》),犹如写给自己的新春寄语。唐朝除夕,还有一种驱除瘟疫的傩或大傩仪式,如王建《宫词》中所言: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宋赵师侠《鹧鸪天·丁巳除夕》),除夕是孕育希望的夜晚,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宋杨无咎《双雁儿·除夕》)。
写春联
五更欢笑拜新年不求见面惟通谒
汉代以后,每逢元旦,朝廷都要举行盛大的朝贺礼仪。三国曹植的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衣裳鲜洁,黼黻玄黄(《元会诗》),写出了元旦朝贺的庄严肃穆,唐代诗人更创作了众多的元旦朝会应制诗,如唐卢纶的济济延多士,跹跹舞百蛮(《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北宋以元正为大节日,七日假(宋王楙《野客丛书》)。元旦这天,皇宫里要举行大规模的排正仗朝会。南宋史浩《瑞鹤仙·元日朝回》描写了元旦宫廷的热闹场面,显示出皇室庆典的庄重、华贵与豪奢。清朱彝尊的新年恩较渥,昨日醉初醒。九奏钧天曲,风飘次第听(《元日赐宴太和门》),诗中毫无盛恩之下的诚惶诚恐,倒满是受封赏后飘飘然的心情。南宋陆游的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除夜雪》),清孔尚任的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 *** 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甲午元旦》),等等,都如一幅乐岁图,洋溢着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宋、金、元时期又有元日节庆里儿童骑竹马的游戏。如宋苏轼《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诗:竹马异时宁信老,土牛明日莫辞春。南宋姜夔《鹧鸪天·丁巳元日》中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的天真可爱,形象地反映出民间在元日的早上,各家各户都要新桃换旧符的风俗。正月初一,拜年也是重要的活动,人们在迎新之际,往往投送名片拜年。有时主人自己不到场,只派仆人携拜帖四处去投,称为飞帖。于是许多人家门前往往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以承放飞帖之用。明朝民间就已经出现类似现代明信片的贺年卡。如文徵明的《拜年》诗就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贴门神
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
巧胜金花真乐事,堆盘细菜亦宜人。自惭白发嘲吾老,不上谯门看打春(宋晁冲之《立春》)。春节期间恰逢立春,古代民间在过立春节时,有迎春神、打春牛、送春盘、立春幡等活动。自先秦时期,天子于立春时节便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礼记·月令》)。唐温庭筠的《汉皇迎春词》,就描写了汉代天子立春日东郊迎春的奢靡景象。唐张九龄的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南宋朱淑真的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立春古律》),都描写了人们喜迎春神的场面。立春日食生菜,至晚是东汉时的节俗,唐杜甫有春日春盘细生菜菜传纤手送青丝(《立春》),白居易有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六年立春日人日作》)。春盘在唐代大为流行,杜甫、白居易、沈佺期、王昌龄等诗人都曾将春盘入诗,唐欧阳詹《春盘赋》里还描述了佳人一本一枝片花片蕊在盘上插花装饰的过程。于是青丝菜甲,银泥饼饵,随分杯盘(南宋范成大《朝中措》),就成为宋代立春节日餐桌上的主角。宋代迎春祭礼中还有立青幡,女子巧手下的彩色丝绢、纸张,变幻出禽鸟、燕子、虫蝶、花卉、金钱等各样形状,称为春幡春胜。宋苏轼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减字木兰花·立春》),描写了人们喜迎春神的热闹场面。周人立春出土牛以送寒气的习俗到了两汉,逐渐演变为鞭春牛以劝农耕、祈祷丰兆。宋代以后,立春鞭春牛成为官方和民间的重要民俗仪式。杨万里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绿蓑笠青蒻。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年乐。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观小儿戏打春牛》),生动地记述了立春日,儿童模仿大人打春牛的游戏场景。
摇元宵
明月春风三五夜香车宝辇隘通衢
明月春风三五夜,即农历正月十五,又别称上元元夕元宵灯节,将春节的热闹喧阗氛围推向 *** 。唐苏味道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上元》),就描述了京城长安元宵夜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元宵佳节,皇帝每每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孙逖《正月十五日夜应制》),命诗作赋,歌功颂德。北宋宣和年间的一个元宵之夜,徽宗皇帝大宴群臣,赋词唱和:寰宇清夷,元宵游豫,为开临御端门。暖风摇曳,香气霭轻氛。十万钩陈灿锦,钧台外、罗绮缤纷。欢声里,烛龙衔耀,黼藻太平春。(《满庭芳》[寰宇清夷])以夸张富丽文辞,描绘了宫廷内外元宵节日的盛况。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白居易于贞元年间正月十五因疾病羁绊于长安、思念故乡而作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长安正月十五日》),抒孤独忧伤之情状。至隋朝,元宵月圆之夜,京城与地方州府开始兴起张灯习俗,薛道衡即有万方皆 *** ,百戏尽来前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的描写。元宵节里,唐帝京长安千门开锁,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郭利贞《上元》),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描写的都是元宵狂欢之夜。宋代元宵狂欢更是盛况空前,柳永的龙凤烛、交光星汉。对咫尺鳌山开羽扇(《倾杯乐》),曾巩的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上元》),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青玉案·元夕》),王同祖的鼓吹喧喧月色新,天街灯火夜通晨(《京城元夕》)等,歌咏的都是元夕盛况。
放花炮
宋代元宵夜观灯赏月,绣阁人人……手拈玉梅低说:相逢常是、上元时节(晁冲之《传言玉女》),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更成为青年男女幽会定情的天赐良机。诗人朱淑真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长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元夜》),更把同恋人幽会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
通宵爆竹一声声银花喧夜听椒颂
唐朝以前,人们于春节期间火烧竹节使之爆裂炸响,用以避山臊恶鬼。唐以后,为使爆竹发出的声响更大,人们开始在竹筒中填上*,称为爆竿,唐人来鹄即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早春》)的说法。自宋代始,人们卷*于纸中点燃,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之炮仗(亦作炮张)。南宋诗人范成大《爆竹行》: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迭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屏除yao物添酒杯,尽日嬉游夜浓睡。翔实生动地描述了农家燃放爆竹的情景。人们在生盆火烈轰鸣竹中,迎春送残腊……守岁筵开听颂椒(范成大《除夜》)。清代春节期间*盛况空前,清廷每年都会在北京的 *** 举行一次盛大而隆重的冰上赛武烟火会。谢文翘《教门新年词》有云: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宋代以后,爆竹还承载着驱除邪魔的美好心愿,正如史浩《感皇恩·除夜》所言:结柳送穷文,驱傩吓鬼。爆火熏天漫儿戏……腊月三十日,如何避?且与做些,神仙活计。明人文徵明也云馀穷不用焚车送,残病都从爆竹休(《乙卯除夕》)。
*为节日增添了热闹喜庆的气氛,成为辞旧迎新、恭贺新春的重要文化符号。正如王安石在《元日》诗中所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是狂欢的声音,是新年的味道。
(本版图片均选自北京出版社出版之何大齐绘著《北京的春节》)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13日0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健康食品 产品推荐 洗护测评 知识科普 牛牛说喷剂 霸王液精华液 七月七胶囊 牛鲨延时喷剂 今枪哥延时喷剂 小牛测评网 赛无双 银豹鹿鞭糖 无限神力虫草鹿血糖
- 上一篇: 县委书记的“面子工程”
- 下一篇: 饥荒什么生物智商最低饥荒中10个低智商的生物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