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业正文

原创民国东北“丐帮帮主”:乞讨来的剩饭菜,要先把肉和丸子挑给他

admin 创业 2022-11-12 00:50:42 516 0

原标题:民国东北丐帮帮主:乞讨来的剩饭菜,要先把肉和丸子挑给他

清末到民国,中国东北出现数量巨大的乞丐人群,也建立了类似丐帮的组织。

提起丐帮,人们首先想到的大多是武侠小说里洪七公、乔峰之类的人物,但真实的丐帮没有降龙十八掌,和忠义也没有必然联系。

一、当官的帮主

乞丐的产生历史很长,最早记载见之于《左传》,当乞讨的人多了,往往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团体。

早在宋代《东京梦华录》描写生活习惯和服饰的民俗内容曾这样记载: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

虽然语焉不详,似乎表明宋代的乞丐已经有管理者,丐帮大概就是宋代产生的吧。

明代小说兴起后,丐帮的形象才越来越接近当下世人的印象:成员很多,帮主讲义气有地位,生活体面甚至不像一个乞丐。

但小说毕竟是艺术加工的结果,可能与现实差异很大,比如丐帮弟子遍天下,却未必是天下之一大帮。

清朝以来,得益于土豆、红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和 *** 生育政策的施行,中国人口迅速增长,但生产力发展一直处在低水平。

这种低水平的发展,导致大部分人只能生活在温饱线上,有点社会变动就会出现大量破产农民,进而沦为乞丐。

中国古代有记载的大型自然灾害,大概每8个月1次。清朝末年水旱蝗灾频发,战争赔款加剧经济凋敝,人口又这么多,大街上的乞丐数量创下历史巅峰。

乞丐恐怕是中国当时排在农民之后的第二大群体吧,但这种情况下丐帮的规模依然有限。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个机构能组织起古代中国数十上百万的乞丐,那为啥还上街要饭,学朱元璋改朝换代不好吗?

因为对人民被团结和组织起来的惧怕,封建时代是不可能有武侠小说中的天下之一帮。

真正的丐帮,只能覆盖一个县的乞丐,遇见一个官府小吏,大部分乞丐都吓得腿软。

成组织的乞丐确实给封建王朝造成很大困扰,比如逢年过节时,乞丐成群结队游街,见商家开门就上前强行索要钱财,其实也就是收保护费。

商家给了钱,乞丐会在商家门上贴张纸,意思是这个商家比较配合已经给过钱了,丐帮兄弟们就不要再打扰了,如果商家不愿掏钱,乞丐就会天天上门打扰生意。

当年的官府也没法管这种事,乞丐太多根本抓不过来,如果哪个乞丐被抓进*狱,不仅不怕反倒高兴得很,毕竟牢里有饭吃有房住,虽然条件恶劣,但上街讨饭也好不到哪里去。

为啥丐帮帮主走到哪里都要被人高看一眼?不是因为他多么行侠仗义,实在是 *** 小人惹不起啊,动辄一群乞丐堵门讨钱,就问你怕不怕?

官府不可能从根本上减少乞丐数量,所以丐帮与官府、普通人的关系一直比较微妙。

乞丐们做事不敢太过火,为了能长久地安全乞讨而不被官府打击,十分注意搞好和官府的关系。

乞丐们不会把商家们逼得太狠,收来的保护费也不会独吞,而是会拿出五分之一贿赂官员。

在这样的畸形关系下,一个县的乞丐会产生一个乞丐头子、也就是丐帮帮主,被官府委任成小官负责管理全县的乞丐。

每年官府还会给丐帮一点资助,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国近代的丐帮,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民间组织,很多时候是一个接受 *** 拨款、由 *** 管理的NGO组织。

二、腐败的帮主

当上丐帮帮主,对自己人没义气、对人民群众没侠气,反倒跟朝廷打得火热,当时黑龙江的丐帮帮主就是其中典型。

清末民初的时候,腐败已经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当乞丐也得会疏通关系。为了当乞丐帮主,一个叫张祥的人给官员一点钱,当上了黑龙江双城府的乞丐头目。

当年的乞丐和现在专门骗取人们同情心的职业骗子乞丐不同,当年的乞丐是真的靠乞讨度日,但当上乞丐头子,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

清朝末年,有一些心善的富人和有责任心的官员,有心治理乞丐问题,他们的一些做法是确实值得称道。

最简单最笨的方法,是向乞丐施舍粥饭,保证乞丐温饱不至于饿死街头,财力好一点的建议设立乞丐处收留乞丐,让乞丐有个遮风挡雨和过冬的地方。

思想进步一些地提出建立乞丐工厂,教授乞丐生活技能,让他们能养活自己,还有些嫉恶如仇的,设立警惰院惩戒、教育乞丐,也是让乞丐最终能自食其力。

眼光长远的建议设立公益学校,招收年幼乞丐学生,让乞丐靠知识改变命运。

建学校、工厂之类的举动受限于财政不可能搞多少,最多的做法还是建立乞丐处和发放救济物资,而丐帮帮主,就是负责分配乞丐住处、发放救济物资的人。

张祥这样的丐帮帮主可不会放过每一个赚钱的机会,官府送来的旧衣服,张祥会先挑出品相更好地留给自己,次好一点地拿到市场上卖掉或者送到当铺当掉,得到的钱也进入他自己腰包。

普通乞丐得到的衣服都是最差的衣服,就这还不够分,张祥每月还会按照乞丐人头数去官府领食物,和衣服一样,他会截留和倒卖大部分。

住在乞丐处的乞丐吃不饱穿不暖的同时,还要受冻,东北那么冷,官府会拨给乞丐处一些燃料,张祥毫无意外地贪墨不少。

黑龙江的冬天可是能冻死人的,在张祥的操作下,很多乞丐住处很冷,哪怕靠抖取暖也因为腹中缺食而做不到。

慈善人士和官府的想法原本是乞丐有了吃穿住就不会上街、商贾富户不用担心被打搅,可最终只是让丐帮帮主过上了好日子。

当时一些丐帮帮主,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有达官显贵过来捧场。

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每年都会有很多乞丐冻饿而死。

虽然清末民初乞丐命运悲惨的根本原因是官府腐败和外来侵略,但张祥这样的丐帮帮主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张祥死后,得益于他从乞丐们身上搜刮来的钱财,他的儿子过上了中产生活,所以继承张祥帮主职位的人是他的干儿子关福吉而非亲儿子。

关福吉比张祥还要心狠手辣,张祥多少还会给乞丐留一点财物,而关福吉几乎就是敲骨吸髓吃干抹净。

乞丐不仅分到的救济物资很少,就是自己上街讨来的剩饭菜,关福吉也要把肉和丸子挑走。

这么对待乞丐,乞丐们也不敢有太多怨言,因为作为帮主,关福吉的背后有官府撑腰;而对于官府来说,它也有要仰仗关福吉的地方。

三、拼命的帮主

丐帮帮主贪污,殊不知官员们也敢把黑手伸向叫花子们的救命钱。

据清代马俊良《说郛》记载,每当发生灾害时,老百姓尚且要脸面,生活但凡好一点都不会去领救济粮,可总督竟然要吃救济粮。

张祥关福吉所在的黑龙江就发生过布政使(相当于省长)倪嗣冲贪污救济款的案件,案发后追缴赃款达两万多两白银。

官员不仅贪污需要丐帮帮主配合,管理地方也需要丐帮帮主出力,大街上的乞丐多了,官员们也会头疼治安和经济,而丐帮正可以在为官员分忧。

乞丐也是有行业规范和从业规定的,要上街行乞,首先得向帮主或者老乞丐拜师,得到丐帮的允许才有资格乞讨。

别看乞丐都在街上乞食,但在哪里行乞、怎么行乞有着严格规矩,由于乞丐师徒相传,所以形成了独特的门派,乞讨时可能有鲜明的特征。

维护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方式也是帮主的工作之一。

比如来源奇特的李家门,统一标志为肩上扛一个布褡子,据说因为祖师爷救了宋仁宗的母亲,他们出来乞讨是奉旨乞讨。

李家门乞丐一进村,须将褡子从肩头拿下挎放胳膊上,算是牵马;进了人家门口要把褡子放下,算是拴马,然后再说好话乞要东西。

比如历史悠久的伍家门,效仿伍子胥当年在大街上吹箫行乞,这一派的乞丐大都会演奏音乐。

比如源自后唐的高家门,没有伍家门的乐器才华,但会唱歌,他们手里会敲敲打打某种器物,边唱歌边乞讨。

规定了行乞方式,帮主还负责分配好乞丐每天上班的地方,严禁跨越自己的地盘抢生意。

如果有其他县的乞丐进入自己的地盘,帮主立刻化身黑社会老大,带领一群乞丐和别的丐帮打架争地盘。

因为丐帮的存在,外地乞丐流入的数量受到严格控制,本地乞丐的增长速度就没那么快了。

丐帮内部规矩森严,上级对下级、帮主对所有乞丐有绝对的权威,如果乞丐不按规矩营业或者不给帮主好处,就会受到打骂,或者被取消从业资格。

和小说中一样,丐帮帮主手中确实有打狗棒,是帮 *** 力和身份的象征,但严格来说这东西不仅是权杖和武器,而是一种刑具。

当有乞丐违反规矩的时候,帮主可以用打狗棒打他,哪怕打死都没关系。

关福吉对乞丐们压榨太狠,有的商户虽然给丐帮交了保护费,衣食无着的普通乞丐们不得不登门行乞,这时候商户们就会找关福吉出面。

关福吉就带着人过来追打犯错的乞丐、用打狗棒行刑,也不知道他到底造下多少杀孽。

关福吉的治下乞丐死了不少,又维护了商户正常营业,所以官员们都很喜欢这幅白手套,哪怕他作恶多端。

四、倒霉的帮主

1924年,关福吉病死,令人想不到的是接替担任丐帮帮主的是张祥的孙子张兴邦。

当年张祥捞了不少钱财后,就让儿子脱离乞丐这一行,但不幸的是遇上一个败家子孙子。

物质上的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困更致命,能让一个人永远无法逃离悲剧的命运。

张祥会捞钱,但不会教育后代,张兴邦从小就不学无术、品行顽劣,成年后不仅好吃懒做,还染上了 *** 烟瘾。

张兴邦让自己的家族财产直线下跌,眼瞅着用不了几年家族就要重返赤贫,他想到了像爷爷那样去当丐帮帮主。

凭借张祥的关系,张兴邦掏了点钱,在关福吉死后顺利当上了帮主。

原本当帮主就动机不纯的他一上任就暴露凶残本性,对普通乞丐的严酷跟关福吉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收保护费是丐帮重要的收入来源,张兴邦根本不会对商铺手下留情,一时间民怨载道,这丐帮,就是一个为害乡里的黑恶势力啊。

当了帮主没几年,日本人侵占了中国东北,对于治理乞丐乱象,日本人没兴趣、伪满洲国没动力。

伪满虽然延续了清末民国时期的救助乞丐的做法,但对于改变乞丐命运毫无建树,更加倚仗丐帮帮主管理乞丐,张兴邦因此更加放飞自我。

因为有烟瘾,张兴邦的花费比张祥和关福吉都要高很多,所以他虽然捞了不少油水但也没攒下多少钱,为了创收他想到了做格布生意。

格布指的是碎布片和旧布,有的人会搜集格布制作鞋底、抹布或者拖布,技术要求不高,成本也低。

然后人们就惊奇地发现乞丐也开始不务正业了,除了上街要钱讨饭,还要格布。

吃完饭后乞丐也不躺在路边晒太阳,而是制作鞋底、抹布和拖布,当然,充当原材料的格布不仅仅是乞讨来的,还有一些原本是官府给乞丐的救济衣物。

张兴邦几乎做的就是无本买卖,出售格布制成品的钱几乎都落入他的口袋,他为此大赚一笔,在县城外买下三百多亩土地。

乞丐本来日子就苦,现在还要给张兴邦当免费劳动力,其中苦楚更难以言说了。

1945年,缺席的正义迟迟来到,这一年日本投降,中国 *** 派部队进入东北,开始整治民间乱象,张兴邦这种作恶多端的丐帮帮主,很快被列为打击的对象。

被张兴邦欺压过的人知道他是坏人,但当年媒体不发达、人民大多是文盲,很多人只知道张兴邦富贵有本事、是个人物,三观不全的小孩子还会崇拜他。

为了惩前毖后和除恶务尽,在党的基层组织鼓励下,县城的商户和乞丐、经常进城的农民都站出来控诉张兴邦的罪恶。

杀人诛心也不过如此,张兴邦感到惶惶不可终日,绝望之下拿出大烟,吞食 *** 自杀,了却罪恶一生。

五、不再有帮主

人民政权之所以冠以人民二字,是因为他要为最广大人民谋取利益,仅仅打击一个张兴邦、解散一个丐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近代乞丐太多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内大城市陆续解放,系统解决乞丐问题被各地 *** 提上日程。

虽然各地方式方法的细节会有差别,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收容、教育、就业。

由于 *** 强大的基层动员能力,清末民初慈善人士曾设想而不得落实的一些措施终于成为现实,

原有的丐帮、乞丐处被解散和拆除,一大批救济院、安老所、育幼所、妇女教养所被建立起来。

救济院大部分收容的是青壮年,安老所收容的是老弱残废,育幼所是8-15岁的儿童教育设施,妇女教养所专门收容女乞丐。

由于党组织严明的纪律,救济物资被严格按需分配,乞丐不用担心被官员和帮主克扣衣食,不再需要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乞讨。

对乞丐的教育内容分为两部分。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乞丐在不同收容机构接受技能培训和知识培训,使他们具备生活技能。

有的乞丐其实本身就具备才能,只是没用到好地方。

比如乞丐中的索家门一派,除了沿街乞讨还靠卖艺乞讨,他们的形象基本是近现代武侠小说中丐帮形象的主要来源。

相比技能培训,最重要的还是思想改造,长期的甚至世代的乞讨生活,使得乞丐陷入深深的思想贫困,与其说他们是乞丐,不如说是 *** 的流氓。

负责收容管教的干部天天给乞丐们讲政策、谈人生,带他们一起参加劳动,灌输劳动光荣的观念。

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则是诉苦,干部们把乞丐们聚集起来,让他们诉说在旧社会遭遇了什么苦难,再看看新中国的新面貌,乞丐们受到很大思想冲击。

经过一系列的教育改造,大部分乞丐洗心革面,对于有家的,管教干部把他们送回原籍,由原籍 *** 管理;有技能的和没有家的,帮忙安排就业和寻找生计。

在大城市收容教育乞丐的同时,中国的广大农村开启了土地改革,几年后又开启了三大改造。

这让大部分的农民、工人都有了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来源,从根本上解决了产生乞丐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困扰近代中国的乞丐问题解决了,丐帮帮主,不管是小说中的还是清末民初的那种,都不再会出现了。

参考文献:

1、《晚清救助贫民慈善思想刍议》;刘惠敏;《北方论丛》2011年第4期

2、《历史上真实的丐帮》;潘东;《国学》2012年08期

3、《丐帮与丐——一个社会史的考察》;钟年,张宗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4、《建国初期党和 *** 成功治理乞丐问题历程及经验追溯》;张凤霞,马超;《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健康食品 产品推荐 洗护测评 知识科普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名称:三九知识
2、本站永久网址:www.1puu.com
3、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4、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aaw4008@foxmail.com 网站右下角【投诉删除】可进入实时客服
5、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本文链接:http://1puu.com/post/4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