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眼里,申请延期毕业(以下简称“延毕”)常常与家庭变故、生理疾病,以及挂科、毕业设计不合格等学业问题挂钩,延毕的学生也容易被戴上“有色眼镜”看待。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学生选择主动延毕。
事实上,我们常常被社会时钟催促着前进,似乎什么年龄就要做什么事。这些主动延毕的年轻人正在身体力行地打破社会对年龄的固有印象。对他们而言,让自己的社会时钟慢一点,既是在缓解扑面而来的就业焦虑,也未尝不是在为人生寻求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解。
延期毕业,给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以缓冲区。从学生身份到社会身份转变有时并不容易,重新调节社交关系、身心状态以及生活节奏,适应新的生活成本与工作压力等等,都是完成学生到职场人转变需要面临的“阵痛”。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持续增长的就业压力下,如果仅仅“为了就业而就业”,草草进入人才市场择业,可能反而适得其反。
于是,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有年轻人选择延毕也在情理之中。报道中的学生便提到,由于自己拿到的工作机会与预期不符,勉强接受会打乱自身职业发展规划,所以有了延毕的想法。可见,如果对于未来有明晰的规划,希望争取更多主动权而不是随波逐流,延毕也可以作为一种权宜之计。毕竟基于现实考量,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更优惠的政策。
当然,也要避免拿“延毕”当挡箭牌逃避就业和工作压力的做法,跟风延毕更是不可取。延毕不是万全之策,缺少对自己的清晰认知而盲目跟风,即便有再长的缓冲期也于事无补。身份转变的“阵痛”是每个学生都要面临的,逃避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助长消极情绪。与其抱怨环境恶劣,不如积极拥抱变化。
而对大部分深思熟虑后选择延毕的年轻人来说,这一举动更像是对社会时钟的“反叛”。在他们感到不适应的时候,没有继续被社会时钟推着走,而是停下来。看似停滞不前,实则是在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电影《普罗米修斯》中有一语:“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这句台词之所以能够引发众多网友的共鸣,也许正是因为大家不再执着于线性的人生轨道,而是期待着更多元的、由自己书写的人生答案。那么主动延毕,让社会时钟慢一点又何妨?
逆社会时钟,困难重重,重在践行。且不说主动延毕并不被所有学校支持,即便申请成功,也要面临家人的不解、就业单位的拷问甚至社会的偏见等等。延毕只是之一步,如何在外界的嘈杂中清醒地听见内心的声音,完成目标的锚定、能力的提升以应对未来的风险重重,才是接下来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