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整天过着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生活,但即便如此,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他,无时无刻不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生活上的贫穷与凄苦,对他的打击有限,心中对国家的忧虑之情,才是杜甫沉郁忧伤的根源。
因为战乱,杜甫一直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在东奔西走数年后,杜甫终于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前后,在朋友的资助下,于四川成都的郊外浣花溪畔,盖上了一间草堂,可以说是终于安定了下来,蜀中无战事,杜甫总算是可以过几天平静日子了,妻子儿女也都聚在一处,按说杜甫应该变得高兴起来才是。
的确,杜甫高兴过,他写诗说“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一幅浓浓的亲情图景,可更多的时候,杜甫仍然是愁眉不展的,他在草堂定居时,所写的诗歌,风格仍然以沉郁悲凉为主,无他,只因他对国家的深切关怀。
下面这首《野望》是杜甫在草堂时的作品。杜甫骑马来到郊外,看到远处苍茫的雪山,凄凉的风物,不禁勾起了对时局的感伤之情,对兄弟亲人的思念之意,于是挥笔写下了此诗,“野望”二字,的确是这首诗的总纲所在。“野”之于“望”,视野一下就变得广阔起来了,正如此诗的韵味,也是绵长而无穷的。难怪元代诗论家方回对此诗爱不释手,甚至夸张地评价说“此格律高耸,意气悲壮,唐人无能及之者”!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杜甫开篇即写出了“野望”所见之景,说“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西山主峰上的白雪终年不散,松、维、保三州的戍防正严阵以待,南郊外的锦江上,万里桥仍在横跨江面。唐时松、维、保三城作为蜀地的边防要阵,要提防吐蕃入侵,所以时时有军士戍卫。锦江之上有桥,蜀汉时期,蜀国大臣费祎出访孙吴,诸葛亮等人送行,正在这桥边分手,费祎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于是大明显后世。
杜甫是在郊外野望,因此视野很大,西山白雪、三城边境、锦江名桥,全都有一个轮廓,但因为西山有白雪,万里桥承载着国家大事的古韵,所以整体的基调是悲凉的,让人有一种冷清、萧瑟的感觉,这与杜甫的心境是一般无二的。
因为这苍茫的郊外景象,诗人想起了自己的亲人,颔联说“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自己的几个弟弟因为战乱而散在四方,常年不能见面,自己身在遥远的蜀地,相隔天涯,唯有涕泪横流而已。杜甫这两句,既是思念亲人,又是挂怀国家,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可怜,感情真挚,令人无比感动。
颈联是诗人从诸弟想到自己,又从自己想到国家,说“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杜甫当时只有五十多岁,但却称自己为“迟暮”之年,这一方面是由于古人寿命较短,五十已数老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杜甫一身病症,但是无论杜甫如何自嘲,他对朝廷的忠心却始终不改,即便自己身在蜀地,仍然心怀“圣朝”,今天看来,似乎有愚忠的嫌疑,但实则杜甫的“忠”是发自内心的,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和抱负。
然而,这种报答国家的心境,终于因为战乱而无一丝一毫实现的可能,所以他在郊外,只能发出深深地忧虑和叹息,说“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骑着马来到郊外,极目远眺,看到的都是人世代谢和萧条景象啊!这种深切的忧虑之情,正是杜甫那拳拳爱国之心的体现啊。
杜甫跨马出郊外,或许本是想散散心而已,然而,极目远眺之下,看到种种萧条的景象,内心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原本为了排解郁闷,现在却变得更加郁闷了,兄弟情谊、家国忧心一起袭来,年过半百却不能为国出力的哀愁,一时涌上心头,这番“野望”,竟然又成了一种家国的无奈,杜甫的爱国之情,的确是唐王朝中少有人及的!杜甫这首诗,也因其丰富的韵味、真挚的情感,而入选《唐诗三百首》中,成为流传广泛的名篇佳作。
- 上一篇: 《繁星》(繁星冰心的现代诗)
- 下一篇: 中考古诗词鉴赏使至塞上赏析(中考古诗边塞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