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除夕是一年中最幸福温馨的一晚,那么元宵节则是一年中最热闹欢腾的一夜,喜庆的灯火和皎洁的月光把黑夜映照得如同白昼,欢乐的人群将春节民俗活动推向 *** 。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元夜、灯节等,在川渝等地称为“过大年”,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起源于古代的灯火祭祀,最初称为“正月十五”或“正月半”。唐朝初年,受道教影响,称其为“上元节”。唐朝末年,才有了“元宵”的叫法,“元”指上元,“宵”指夜晚,“元宵”即“上元节之夜”。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元宵灯戏图》,(清)金廷标作
辉煌璀璨的彩灯节
民谚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古往今来,元宵节都以热烈喜庆的观灯、赏灯活动为主要内容,天南地北,城镇乡村、市井祠庙,尽皆结棚张灯,亮如白昼。
正月十五挂灯、赏灯的习俗,起始于汉代,兴盛于隋唐,以后历代沿袭,流传至今日。早在南北朝时,元宵节燃灯已成气候。唐朝时,元宵灯会的规模空前盛大,为期三天,处处张灯结彩,满城火树银花。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洛阳元宵佳节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宋代,燃灯活动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节期长达五天,成为当时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辛弃疾有词赞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是元宵佳节花灯无数,烟花如雨。明代的元宵节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唐伯虎有诗曰:“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清朝时,民间的灯会仍然灯火璀璨。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 一个“闹”字,便把元宵节灯会活动热闹、欢闹、喧闹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所谓“花灯”,既指彩灯的颜色花花绿绿、五彩缤纷,又指彩灯的品种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最初的灯笼主要用作照明和祭祀,后来逐渐成为烘托节日气氛和供人们娱乐的道具。各地彩灯种类繁多,从形状看,有龙灯、虎灯、狮灯、兔儿灯、羊角灯、牛头灯、金鱼灯、走马灯、六角灯等,可谓千姿百态;从题材看,有牛郎织女、八仙过海、草船借箭、空城计、三打白骨精等,真是说不胜说;从材质看,有纸糊的、有绢绸做的、有玻璃做的、有坚冰雕的等,堪称各具风采。
热闹欢腾的狂欢节
元宵节是全民参与的节日,除挂灯、观灯、赏灯、闹灯外,还有舞龙灯、放烟花、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猜灯谜等民俗活动,人人乐在其中,堪称中国的狂欢节。
舞龙灯,也称龙舞,流行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在山东曲阜,城周围村村玩龙灯,元宵节时每个村的龙灯都要到孔府中表演。湖北省孝感市杨店镇是著名的龙灯之乡,当地有句俗语叫“年小月半大”,就是说过年都没有过元宵节重要。每年元宵节,当地民众自发组织起大规模的舞龙灯活动,百条高龙起舞,翻江倒海,蔚为壮观。
放焰火是各地元宵节非常重要的助兴活动。元宵节的烟火,除杆火、盘火、礼花这样的常见类型外,还有最为热闹欢腾的“烧龙灯”,也就是烧掉那些已完成使命的龙灯,火龙翻滚,火花飞溅,欢声一片。烧龙灯让闹元宵达到 *** ,但许多人还余兴未尽,却又不得不收心,只好相约“明年还邀旧伴来”。
舞狮子又称狮子舞等,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以广东佛山、广州等地最为著名。每逢元宵佳节,民间都以狮舞助兴。舞狮子一般由三人完成,舞法上有文武之分,文狮表现狮子的温驯,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是指在陆地上模仿划船动作的表演活动。旱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上彩布,套系在表演者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着地方小调,边歌边舞。有的地方,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扮成丑角搭档表演,以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开怀。
谜语是我国传统的文娱活动和益智游戏,灯谜则指贴在元宵节花灯上供观众猜的谜语。早在宋代,就兴起了将各种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的猜灯谜习俗。明清时,灯谜已成为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助兴项目。清代顾禄在《清嘉录》中,便记录有当年苏州元宵节猜灯谜的情景,《红楼梦》等明清小说中也多有猜灯谜的描写。今天,猜灯谜依然是各地元宵节的一大习俗。
各地元宵节上还有扭秧歌、踩高跷、车车灯、打连箫、打太平鼓、戏曲表演、杂耍表演、游百病等活动,这些习俗共同营造出喜庆热闹的元宵民俗之美。许多人除了四处赏灯和观看表演外,还会亲身参与到秧歌、戏曲、舞龙等的表演中,表现出“真我”的一面。
别具风味的美食节
巴蜀地区有一句民谚:“年过十五,有肉不煮。”不煮肉吃什么呢?当然不会饿着,一是吃汤圆,二是逛灯会吃各种美食。灯会美食除了汤圆、春卷之类的应节食品,主要是当地别具风味的名小吃。
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民俗。不过元宵节的起源和名称,与元宵或汤圆是没有关系的,元宵或汤圆只是元宵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节令食品,因节而得名。那元宵或汤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通常认为出现在宋朝。南宋诗人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里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题目里的“元宵”当指节日,“浮圆子”可能是类似汤圆的食物。北宋吕原明撰著的《岁时杂记》记载:“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通常认为,这“煮糯为丸”就是后来的汤圆。到了清代,中国南北在元宵节都流行吃汤圆。清末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灯节》里说:“市卖食物,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清代成都过元宵节必吃汤圆,嘉庆二十一年刊《华阳县志》载:“十五日,俗谓之‘元宵’。人家碎米为丸,曰‘糖圆’,以相馈遗。”
许多人通常将汤圆和元宵视为同一食品,认为只是南北称呼不同。实际上,这是两种大体类似但做法和口感有所不同的食品。 *** 上,南方的汤圆多是用手心“揉包”而成,北方的元宵则多是将块状馅料放在装有米粉的箩筛里“滚制”而成。口感方面,南方的汤圆软软糯糯,有咸有甜,北方的元宵相对更有嚼劲,一般以甜为主。
除汤圆外,元宵节的美食还非常多,各地品种不一。人们在赏灯和狂欢之余,往往都会一饱口福。
古典浪漫的情人节
元宵节的主要功能是大众娱乐,但其文化内涵却不仅仅是娱乐,它还是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的节日。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堪称中国古典浪漫的情人节。
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未出嫁的女子尤其是大户人家的女孩,是不能随便走出闺门的,男女之间很难有自由交往的机会。只有在不设宵禁的元宵佳节,她们可以结伴出门赏灯游玩。对于没有伴侣的青年男女来说,这当然是邂逅和物色对象的绝佳夜晚,也是有情人借赏灯约会的好时机。
其实,我们从古人的诗句中,很容易看到在元宵节灯前月下私会的青年男女们的身影。先看欧阳修的袒露:“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再看辛弃疾的自白:“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两位大文豪在元宵节上的情动与约会,造就了各自流传千古的名句。
我们再看民间传说和戏曲里发生在元宵节中的爱情故事。古代传说《陈三五娘》,后演化为戏曲,在广东、福建等地广为流传。主人公陈三和五娘在元宵节因赏花灯相遇而一见钟情的故事,一直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和欢迎。戏曲《春灯谜》中,影娘乔装打扮随母亲于元宵节观灯,与少年宇文彦一见钟情,二人唱和定情的桥段一直让人们难以忘怀。
在传统民俗里,元宵节还是求子的良辰佳节。中国好多地方都有元宵节或节前给新嫁女儿送灯的习俗,其寓意便是“送丁”“添丁”。元宵节后,年就过完了,商家正式开业,农家下地春耕,大家各自开忙了。(李建中)
- 上一篇: 鹿柴古诗王维朗诵图片,王维鹿柴朗诵
- 下一篇: 杜甫经典律诗十二首,堪称古典律诗的最高成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