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了我,还有我对这个世界的一切认知吗?
所以我才是我们所见所闻,所得所示的根本。
因为有我,才有了角度,立场,观点,利益……有了某种意识聚焦。
当然生命从某种角度看也是某种物质,能量,信息,意识的聚焦,组合,累积,直到这个生命系统崩溃,瓦解,涣散,分解被其他生命体分解,吸收,聚焦,重组……就像我们吃食物一样,把其他生命的物质,能量,信息分解,转化,重组成我们生命体的一部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悄悄的来,轻轻的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血脉相连中,举足轻重,承上启下。但在全人类中无足轻重,在人类历史中也无足轻重,就人类文明在地球历史,宇宙长河里也是无足轻重。
然而正是这许许多多的无足轻重组成了如今这个世界,你认为有用就有用,你认为无用就无用,都不是真理真相。都只能代表你当下,此时此景,你意识的某种聚焦。
当然这都不是目的,想这么多,无非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勘破我执,超越自我,反观自我……
知道和明白这个世界对我和与不好,根源都在于我,改变我,世界就改变……
话说美食除了美食外,关键在于我们的胃口如何。再好的美食,让你天天吃,你也会呕吐的。
而美食之所以是美食,也是我们身体长久进化养成的。
对于苍蝇,它们可能不这么认为。
所以修炼的路从来不止一条,有人去体验百态,有人就用饥饿疗法。
话说一个人是没有能力放下自己从未得到过的东西的。比如,虚荣,骄傲,财富,马屁,爱。欲海无边 回头是岸 只是不到欲海 怎么回头?有所经历,才有所成长,不入轮回便是,不到绝情谷不是痴情人。开悟,不是舍弃一切,而是包容万有。
那么我们来看,没有了自我,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性有弱點和優化:凡是利我的屬於弱點,凡是利他的屬於優點。緣起與自我,分為兩個相,利我的叫我相,利他的叫他相。凡是我相的行為模式都是低效的。凡是他相的行為模式都是高效的。
话说真正能够做大事情的人是能够超越一个所谓的“我有什么,我就干什么的”这样的一种狭隘的小农思想。而是“用天底下的人,天底下的钱,为天底下人做事”,当然自己参与其中,这么样的一种心态。这个心态的背后是什么?其实就是“无我诸,无我执”的心态。以其无私而成其私。
兼济天下,就是和天下的捆绑,天下不倒,你便不会倒。一个能给别人带来利益,现金流的人去哪里运气都不会差。
一个国家粮食这个东西便宜,就跟水啊、阳光这些东西一样。平常不值钱。但是,真的给你弄得没有的时候,你就知道它多么重要了。钻石不能吃,但是钻石很贵。阳光、空气、水、米这些东西不怎么值钱,甚至根本就是免费的。但是,最终是可以控制你的。
从另外一个更宏观、更大智慧的角度讲,怎么样让所有人都为了私去努力,而成就了你的更大的公,而你这个更大的公里面,有更大的私呢?
而成的前提是你能够开放,你能够打开你的世界,你得先表达,呈现出来。这一点是我们今天很多年轻人要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和这个世界同生共赢,调频共振,你就有可能聚焦这个世界的力量,为你所用,当然你也为这个世界所用,互相滋养。
做人做事,恋爱,婚姻,国家,人民亦如。
本来无一物,何惹处尘埃。
是禅宗六祖著名悟佛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中的后两句,以对应神秀(后成为北禅祖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被五祖弘忍确认为修为更胜筹而传衣钵,
菩提本无树
相传佛祖在菩提树下顿悟,不然佛与菩树无关系,故佛家常称佛法道场为菩提。
明镜亦非台,
禅宗讲究无所住而生见心。如果将观照自心清净的那面明镜子,固定在镜台上,怎能全面见得自性?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是觉悟众生,众生是末觉悟佛,只要明心见性,自觉归空,就能了即痴迷业障而觉悟了!
佛是觉悟的人,我们学佛就是要通过正确的方法使自己觉悟。六祖慧能闻《金刚经》而开悟,并修以《菩提诗》为标至而觉悟,开创南禅。
- 上一篇: 孟母三迁的故事寓意是什么(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哪)
- 下一篇: 父亲谈化学色变(初三化学色变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