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正文

百岁天文学家韩天芑因病逝世,孙女:爷爷在昏迷中去世,走得安详,遗愿是希望祖国繁荣富强

admin 资讯 2022-11-17 01:40:01 490 0

2022年10月23日9时40分,天文学家韩天芑(qǐ)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100岁。

11月2日,韩天芑的孙女韩时珺告诉九派新闻,爷爷走得很安详,并未遭受病痛的折磨。他是在昏迷中去世的,去世的前一个月都挺好,生活还能自理。

根据韩老的遗愿,丧事简办,他的骨灰将送回浙江象山新桥镇,与夫人合葬,落叶归根。

韩天芑于1923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象山县,从事科研工作六十余年,一直负责天文大地测量工作。他曾任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天文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测绘学会理事,是湖北省天文学会创始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等科技奖项。

【1】徒步100天辗转前往重庆求学

1923年春,浙江象山新桥镇海台村,一位东渡日本求学归来的父亲给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取名韩天芑。

芑,嘉谷秀苗。这是韩天芑后来自己查字典知道的。

他出生时,家庭经济情况已不尽如人意,上中学的学费全靠母亲养猪维持。1937年底母亲去世,整个家庭靠父亲苦苦支撑。

少时,他先后就读于东溪义阳小学、宁波高级工业学校。1938年,因日本侵略者轰炸,韩天芑就读的中学迁到乡下,借村民的宗祠加搭草棚当作校舍。

韩天芑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他高中考的是中技校,学的是土木科,希望能早一点工作谋生。在宁波高级工业学校读了不到两年,宁波和浙东等地均遭日寇侵占,学校只得迁往内地。

1943年,韩天芑和同学辗转去重庆求学,沿途艰辛,在浙江同乡会、宁波同乡会的接济下方才抵达。在路上,他接到电报,父亲已不幸去世,加上母亲早逝,此刻已无后路,只有往前走。他至今还记得,当年3月底出发,走了整整100天才到重庆。

得知当时的中央测绘学校招考,不收学费,他报了名。考试那天,正逢日军轰炸,报名130多人,到考场的只有三十几人。他去了,而且考上了。

回忆起约80年前的这段经历时,他说:我当时心里只想着‘自古华山一条道’,无论如何也要坚持考完。结果就此与大地测量结缘一生。

颠沛流离中求生,炮火烽烟中求学,这些经历深深刺痛了他。他给自己规定,习题没做完不去吃饭,必须做完才去吃饭,加之班主任教导严格,班上30人,毕业的时候只剩下12人,毕业考试,他是之一名。

【2】仰望星空的理工男

1947年,韩天芑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测量局大地测量队,此后又去宁波教书。1950年,27岁的韩天芑被调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真正开始了自己的科研历程。

天文测量是一项操作繁琐,耗时量巨大的工作,年轻的韩天芑很快便掌握了当时被称为世界更先进的天文测量仪——威尔特T4全能经纬仪使用技术。

每当夜幕降临,星星出现在天空。韩天芑和同事们便忙开了:观星、测点、记数、计算、绘图……大家争分夺秒,配合协调。测完一处,立刻就得坐上马车,奔向另外一处标记点。每50公里一个点,他们要在短期内完成近百个测点的任务,马不停蹄。

青年时期的韩天芑。资料图

他记得,那时候条件艰苦,出差坐火车有时连坐票都买不到,就到座位下面睡觉,那时也不觉得辛苦,只要仪器不损坏就好了。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登上了世界之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而几乎就在同一时间,韩天芑也接到了一个向世界屋脊进军的通知。他被任命为组长,带领队员去青藏高原进行天文测量。

车行到海拔4000多米的五道梁时,因为高山缺氧,韩天芑头昏脑涨,眼发花,站不稳,脸色苍白。但是,他没有撤下去,队伍中的所有成员团结一心,克服了路上的种种困难。他们不断分析实情,不断进行测量科研。

无论什么时候,韩天芑和同事们都特别注意仪器的保护,有一次在汽车上跑了一个礼拜,仪器被大家小心地呵护着,只要保证仪器不损坏就好,人可以将就。

在野外观测住宿,他们更是入乡随俗,有什么住什么,甚至住过老乡家的牛棚,带的墨水瓶都冻破了。

最终,他带领同事们,成功地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之一个天文基本点,这个基本点精确度高,误差仅为普通天文点位误差的十五分之一左右,韩天芑也因此被业内同行称为巧摘天星的人。

青年时期的韩天芑。资料图

在韩时珺眼里,尽管爷爷的工作是仰望星空,但他不会讲那种很浪漫的故事,是个纯理工男。他观测星星,是为了科研,是为了人们生活改善去服务的,是‘脚踏实地’。

努力得到了回报,韩天芑为中国早期的测绘和天文地球动力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他带领团队披星戴月、踏遍高山大川,填补了中国天文测量史多项空白;提出T4全能经纬仪利用接触测微器按双星等高法测时方法,大大提高测时精度,被天文界称为中国的金格尔法。

此外,他还组织编算了中国大地天文测量的2628颗恒星平位置表、金格尔星对表、天文基本点测定的更优技术方案等;主持武昌时辰站建设,并利用武昌时辰站,从事中国综合时号改正楼、地球自转等研究,为中国综合时刻系统的建立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作出贡献。

【3】不放过一个晴夜

大地天文学这个名字就是他起的。当时,他作为科研项目天文组的组长,觉得这个天文组是为大地测量服务的,就好像砌房子,你点位不定下来,房子不好砌。这个名字一出来,大家认为将天文和大地测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都觉得好。

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前身测地所迁到武汉后,他主持了武昌时辰站的建设,与国内各天文台一起,为研究经纬度变化和建立我国标准时间系统做出了重要贡献。

湖北省天文学会原理事长、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布锡没事常去韩老家坐坐。在84岁的高布锡看来,韩老做了很多‘打地基’的工作。

高布锡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韩老提出不放过一个晴夜,只要一看到晴夜,大家就轮班自动到站里开展观测,当时一年观测150天左右,春节也如此。大伙不仅不觉得是额外负担,反而都觉得挺有意思。

韩老60余载科研经历,足迹遍布祖国河山,80高龄仍坚持观测。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罗志强感慨:这种治学严谨、严密求实、孜孜不倦、勇于求索的科学精神,将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

施正范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跟着韩老搞天体测量,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大河和高原。他结婚时无钱又无房,韩老家当时有两间房,就让出一间给他结婚,自己一家老小挤在一间房里。这件事让施正范夫妇俩记了一辈子。

韩天芑 资料图

韩天芑有两子一女,都在普通的岗位上工作。身为90后,孙女韩时珺回忆:我记得小时候,我爸爸跟我说,我伯伯下放到农村的时候很想回武汉,姑妈也很想回武汉,爷爷就说那不行,我们要跟着国家政策走,你们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点这种方面私心都没有。

生活中,韩天芑不计较,而在工作中,他是个很计较的人。在儿子韩锡勤眼里,父亲一生严谨、守时,只要与人约定,一定早5分钟到,从无例外。

有一年,他参加了徐家汇天文台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做报告,他毫不客气地对数据精度提出批评。这让台下的叶叔华感觉到非常吃惊,这真是一个敢讲真话、较真的人!后来两人慢慢认识了并长期合作,关系非常融洽,再后来就变成了一生的朋友。今年新年,两位老人在电话中彼此问候祝福,并相约一起收看北京冬奥会。

95岁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原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回忆起新中国成立之初,她和韩老不打不相识的故事时,动情地说:老韩是个非常认真的人,又是一个非常能够合作的人。

韩老家的书柜顶上摆放着两个仪器——一个是蓝色的地球仪,一个是因年代久远而泛黄的天球仪。这是他一生工作的缩影,我是学地学的人,搞天文,是巧合更是国家的需要。

【4】星光总是璀璨的多,人生也是曲折向上

韩老也一直关注着青少年的发展,湖北省天文学会就是他联合有关部门和院校的天文爱好者创立的。宇宙是什么?太阳系是怎么回事?这样的科普讲座让不少中学生爱上了浩瀚星空。

高布锡介绍,武汉科技馆天文馆是在湖北省天文学会的指导下建设的,韩老做这些事情都很尽心尽力,就是希望喜欢仰望星空的孩子多一些。

从中国天文学的一穷二白、肉眼观星,到建立起完整的大地天文学理论和技术基础,韩老感慨:现在国家的繁荣,是我以前做梦都梦不到的!

说起对当代年轻人的建议,韩老说:我一直在观测星空,测量经纬度,宇宙之浩瀚,星球之恒定,科研之孤独,时常提醒地上的人,视野必须宽广,不为一朝一夕而喜悲起落。我一生从中国天文学的一穷二白、肉眼观星,走到今天建立起完整、必要的大地天文学理论和技术基础,相信总有更明亮的星空等待着我们,无论周遭多么黑暗,将观测镜伸远一些,扩展一些,必能看到光亮。

他表示,自己今年100岁了,这100年间,恰逢几次物理学、天文学、测绘学科技浪潮。技术革新,可以把科研的准确度和想象力带上新台阶,当然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方向。就算是他这个年纪,也感受到了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每个人的生活背后,是数字生态在蓬勃而起,而这注定会带来许多新的机遇。既然新的机遇已经出现,就一定要去尝试,牢牢把握。

韩天芑写的信。资料图

2020年6月,韩老给即将踏上人生新征程的毕业生写了一封信,用他的人生经历鼓励毕业生勇敢向前。天空时明时暗,人生有起有落。当我们放长远些去看,星光总是璀璨的多,人生也是曲折向上。

【5】多看一天美好的祖国

此前,已百岁高龄的韩老仍保持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他的书架上,除了大量天文专业书籍、报纸期刊外,在醒目位置,还摆放着一张合影。照片中,韩老躺在病床上,身边站着几位身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

2020年2月,韩老感染新冠肺炎,在由浙江援鄂医疗队负责的武汉协和医院危重病区接受治疗。

住院的两个月,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方舱医院快速建成,线上买菜、问诊等不断完善,令他深深感受到互联网和数字生态的蓬勃发展。这100年,我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翻天覆地’这个词都不足以形容中国的变化之大。我多活一天,就可以多看一天我们美好的国家。他表示。

韩天芑和医护人员一起赏樱。资料图

他记得小时候,在县里上个小学都难。而老乡们的生活也是真苦,只知道两个价钱,一个是盐、一个是棉花。而现在,到处都是中学、大学。

韩时珺告诉九派新闻,爷爷是一个家国情怀非常重的人,生前多次和她说,自己并非舍不得这把老骨头,而是舍不得祖国的盛世繁华。

她以前不是很能理解爷爷的想法,但听他说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比如经历过的战争、流离失所等,便也逐渐理解了他。在以前,能有书读、有饭吃就已经很好了,所以在爷爷看来,能有现在这样的幸福生活非常不容易,值得珍惜。

如果说爷爷有什么遗愿的话,就是希望祖国能够变得更强盛吧。韩时珺说。

九派新闻记者 温艳丽 综合报道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健康食品 产品推荐 洗护测评 知识科普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名称:三九知识
2、本站永久网址:www.1puu.com
3、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4、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aaw4008@foxmail.com 网站右下角【投诉删除】可进入实时客服
5、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本文链接:http://1puu.com/post/5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