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正文

民风淳朴的驻马店有哪些地方民俗?

admin 健康 2022-12-04 00:46:27 2359 0

为大家分享几期驻马店地方志,回望一下1985年之前驻马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驻马店地区位于中原腹地,南北风气交汇于此,民俗呈南北兼具的特点。境内民风淳朴,人民以诚实守信、勤劳俭朴为美德,以好逸恶劳、吃喝嫖赌为耻辱。多以尊老敬贤、耕读传家为村规民约和家训族规。自古以来,居民多从事农业生产,并重农耕、轻工商。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群众的这一旧观念已有很大改变。 区境为传统农业区,旧时多役使牛、马、驴、骡,20世纪70年代后逐步推广各种农业机械。种地讲究深耕细耙,播种以耧播为主,撒播点播为辅。田间管理讲究勤锄精管、涝排旱浇。收获讲究精打细收,力争颗粒归仓。储藏则讲究安全严密,防霉防虫。

衣食住行为民众生活的四件大事。普通百姓旧时穿着多以自织棉布缝制,讲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进入80年代服饰的款式、面料逐渐多样化。吃饭以素食为主,非节日、待客及婚丧嫁娶,绝少酒肉。住房建国前以草房为多,70年*始逐渐为砖瓦房和钢筋水泥平房、楼房所取代。旧社会出行则安步当车、于提肩背,有的乘坐牛车。70年代后自行车普及,用以代步,甚为方便。出远门则乘汽车、火车等。

村庄是驻马店地区的主要聚落,西部山区村庄较小,东部平原村庄较大。

驻马店西部山区

多以同姓或同宗为主聚居。家庭和家族为村庄的基本单位,家族繁衍,人丁兴旺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家族长具有一定的权威,家风族规对人们有较大的约束力。建国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封建家族制逐渐解体,结婚分家已成为正常和普遍的现象,家风族规已逐渐为法律、村规民约等社会主义新风尚取代。但邻里之间和睦团结、互助共济仍是人们交往的重要准则。

人生礼仪世代传承,密切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往,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对于社会的安定团结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近年来的结婚、丧葬、生育的大操大办,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 *** 的倡导、社会的进步,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渐成风气,不利于人民身心健康和社会进步的陋习正在不断革除。

农耕习俗

驻马店地区是传统农业区,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历来是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之下进行的。在科学不发达的旧社会,农民凭借积累的生产经验,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劳耕作,力争丰收。一旦灾害降临,他们便自发组织起来,祈神禳灾,虔诚地同大自然、同心目中的各类神灵亲近,希冀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争取一个好年景,顺利渡过劫难。正是在这种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和传统观念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区内独特的农耕风俗。

一、农时

区内的农事活动,历来是按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特点进行安排的。“不违农时”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经验。什么时间干什么活、怎么干,都相沿成俗,并编成农谚世代传承。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之一个节气,俗称“打春”。“春打六九头”,立春一般是在冬至起算的“六九”或其前一天。传统说法这一天是春天的开始。立春半个月就是雨水,标志着严冬已经过去,气温缓慢回升,土壤开始解冻,雨水开始增多,农事活动已经开始,农谚“过了正月半,农家找活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惊蛰、春分在农历二月,这时天气渐暖,万物复苏,越冬作物开始起身,生长速度加快,正如农谚所说:“麦过春分昼夜忙”。农民除了加强麦田管理外,还要犁地、送粪、育红薯苗,做好春播的准备工作,农谚说:“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跑了气”,“过了惊蛰节,早地不能歇”(意为翻耕)。清明、谷雨在阳春三月,气候温和,雨量增多,正是春播的大好时光。农谚说:“过了三月三,倭瓜(即南瓜)葫芦土里钻”,“清明前后种秫秫(高粱)”,“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这时的农村柳暗花明,到处是春播的繁忙景象。

立夏

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处于春夏交替之际,天气开始由暖转热,春播进入晚期,正所谓“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同时,夏熟作物多数趋于成熟,有些如大麦、豌豆等已经成熟,有“小满见三新”之说。这时的主要农事活动是为夏收夏种做各方面的准备。进入农历五月,芒种、夏至相连,大地一片金黄,夏熟作物全部成熟需要收打,夏播作物需要趁墒抢种,是农事最繁忙的季节。农谚对此有形象的描述:“麦熟一晌,蚕老一时”,极言成熟速度之快,提醒人们要争分夺秒地抢收;“五黄六月争回耧”,“早种三天如上粪”,说明适时播种的紧迫和重要,催促人们要抓紧抢种。农历六月有小暑、大暑。“夏至三庚便数伏”,是说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开始进入盛夏。这时天气炎热,雨水集中,庄稼生长迅速,病虫害容易发生,也可能出现旱涝灾害,是加强田间管理、夺取秋季丰收的关键时期。“六月草,忙打倒”,“锄头有粪,越锄越嫩”,强调了田间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提醒人们伏天要及时播种秋菜。“六月六,挂锄钩”,说明紧张的田间管理暂告一段,可以把锄挂起来喘口气了。

立秋

立秋、处暑在农历七月,炎夏开始向秋天过渡。虽说立过秋,但暑热难消,往往会出现“秋老虎”。“立秋三天遍地红”,“谷子登场,核桃满瓤”,秋熟作物陆续成熟,平川山野色彩斑斓,三秋大忙又开始了。“麦收不算忙,就怕豆叶黄”。秋收时间拉的长,而且活路杂,既要收秋腾茬,又要犁地备播,一直忙到八月的白露、秋分。进入农历九月,秋高气爽,寒露前后正是秋播的大好时机,“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十月立冬之后,开始进入冬季,农事活动逐步转向农田基本建设和工副业生产。这时不能辩种麦了,“小雪不发股,大雪不出土”,意为小雪后种的小麦不会分蘖,大雪后种的年前不会发芽。

二、祭神禳灾

传统农业是自然经济,农民靠天吃饭,在辛勤劳作的同时,把丰收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恩赐、庇护上,常在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和遭遇自然灾害时举行一些仪式,或预测年景,或酬谢神灵,或求神驱灾。农民供奉的与农事有关的神灵主要有老天爷、土地爷、龙王等。举行的农耕仪式有下列数种: 试犁应好 解放前,农历正月初五上午,农民或扶犁耕田,或到麦田锄麦,作象征性劳动,俗称“应好”,以示新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祈盼有个好年景。建国初期仍沿袭,农业合作化后,农民参加集体生产,民俗遂废。

引龙到家 农历二月初二,相传是“龙抬头”的日子,龙王的龙宫就在村旁水井中。有些地方的农民二月初二日一大早,就按照历书上预测的当年治水龙的条数,向空水壶中投入相应的铜钱,提壶到井上灌满水,返回的路上边走边洒,到家后,把壶中剩余的水和铜钱一起倒入水缸,俗称“引钱龙”。民间认为,这样就把龙引到自己家中了,可以带来财富和丰收。 祭场神 新麦登场脱粒,俗称“打场”。西平等县打场开始要举行祭场神仪式:场边设场神牌位,以数斤熟猪肉为供品,焚香跪拜,祈求神灵保佑打场顺利,丰产丰收。解放后此俗渐废。

禳灾 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农民往往自发组织起来,举行求神禳灾仪式,旱灾求降雨,涝灾求放晴,虫灾求驱虫。仪式内容不外上供、焚香、跪拜、祷告、许愿之类。男女老幼人人参与,十分庄重虔诚。如果应验,还要以更旺的香火还愿,甚至演戏酬神,感谢神灵的怜悯和庇护。建国后,此俗不复存在。

工匠习俗

区内的于艺工匠种类繁多,俗称“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他们或坐地经营,或游走四方,凭一技之长谋生,正所谓“一招鲜,走遍天”。工匠技艺遍布诸多方面:从事建筑和工具制造业的有木匠、泥瓦匠、石匠、铁匠;从事生活日用品制造、维修业的有窑匠、竹匠、铜匠、锡匠、磨刀匠、补锅匠;从事服饰和生活服务业的有裁缝、染匠、皮匠、银匠、鞋匠、剃头匠;从事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有油匠、醋匠、酒匠、咸菜匠;从事文化、信仰、娱乐业的有纸匠、画匠、扎匠、塑匠、鼓乐手。他们的特殊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工匠民俗文化。正是这种民俗文化的世代传承,使许多技艺“绝活”得以继承和发扬,使众多手工行业得以延续和发展。

打铁匠

一、祖师信仰

手艺工匠大多从事分散的个体经营,彼此之间较少联系。但是,同行工匠都崇拜同一位祖师,这就确定了同行人之间的结缘和认同关系。他们天南地北到处流动,不论走到哪里,遇到同行就会一见如故,亲如家人,就会团结起来维护同行利益。各行业供奉不同的祖师。木、泥、瓦、石匠行的祖师是鲁班,铁、铜、银、锡匠行的祖师是老君(李耳),剃头行的祖师是罗祖和吕洞宾,纺织行的祖师是黄帝、嫘祖和黄道婆,鞋匠行的祖师是孙膑,纸行的祖师是蔡伦,等等。这些祖师有的是历史人物,有的是传说人物,无论哪一位都有许多神奇的故事在同行之间流传不衰,从而完成对祖师的神化,增强对祖师的崇拜意识。各行各业都在传统日期里举行祭祀祖师的仪式,同行工匠都要参加。平时,工匠对祖师毕恭毕敬,要按行规干活行事,不能马虎。

二、工匠组织

手艺工匠一般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授技艺,从而形成固定的师徒关系和同行关系。有些地方在不同师承的同行间建立行会组织,以协调同行经营。维护同行利益。不同行业组织之间保持一定的互惠关系。

拜师入行

学手艺要拜师,拜师必须有“保人”(中介人,又称中人)介绍,由师傅、家长、本人三方协商同意,通过拜师仪式,在祖师牌位前立下规矩,才能入行成为正式学徒。一般学徒期三年,师徒双方均要履行口头合同。也有立字为据的,不过手艺人文盲居多,看不懂字据,实际执行的还是口头合同。师徒关系一旦确立,学徒在师傅面前要执晚辈礼,师徒间即建立起终生信誉关系。

同业行会

旧社会各县的工匠行业一般都建有同业行会。如确山县就有木、泥、瓦、石匠行组织的“鲁班会”,冶炼铸造业的“老君会”,印染匠行的“葛仙会”,饭馆业的“灶君会”,剃头匠行的“罗祖会”等。行会一般都立有严格的行规,推举有声望的师傅担任会首。有的行会,入会者须佩戴统一的会标,按章交纳会费。每逢祖师诞辰,在会首主持下,同行聚会,共同祭拜祖师,商讨业内大事。有些行会人数多,势力大,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宗派特点。建国后,工匠们都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并加入工会组织,旧的行会自行解体。

行交

不同行业组纵之间按传统规矩,建立有一定的互利互惠关系,俗称“行交”。如理发业、饭馆业与戏班就素有行交:理发的用饭馆或戏班的热水不给钱;开饭馆的和演戏的理发也不给钱。据说这是老祖宗结下的缘份、留下的规矩。行交崇尚“人敬人高”,讲究礼貌、义气。如理发师傅去打热水,必须在脸盆上搭条毛巾,类似人们待人接物要穿戴整齐,不然不礼貌,对方会拒绝你打热水。

三、行规行禁

手艺人凭手艺吃饭,为保住饭碗,各行业都有严格的行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犯,以免砸了饭碗。如有些行业规定不许改行,对技艺绝活要严格保密等。木匠行做活要留刨花,让主人家自己收拾,叫“留尾巴”,意思是“还有活干”。但做棺材不能“留尾巴”,完工后一定要把现场打扫干净,否则就被认为是咒主家再死人,犯大忌。建国后多数行规已废除

来源:驻马店地区志

健康食品 产品推荐 洗护测评 知识科普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名称:三九知识
2、本站永久网址:www.1puu.com
3、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4、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aaw4008@foxmail.com 网站右下角【投诉删除】可进入实时客服
5、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本文链接:http://1puu.com/post/7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