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与土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然而,你知道吗?历史悠久的土家文化,过年习俗也别有一番特色!
土家的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
土家的年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传说这一天是老鼠嫁姑娘的日子,老鼠们都忙着自己的喜事去了,无暇顾及人,人们也乘机忙开了。
从这一天开始,人们都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土家族世代生活在大山里,交通不是很方便,平时很少到镇上赶集,这一天人们都会早早的出门,走上十几里的上路到集市“赶场”,置办年货。
男人女人们穿上新衣服,女人背上背篓,男人背个“满期儿”(类似背篓,但比背篓细,更结实)或“弯架子”(用来背重物的农具),将过年要用的鞭炮、烟花、年画、对联、水果糕点等用品买回家。
更高兴的是那些小孩子了,他们不辞辛苦地走上十几里山路跟着父母来到集市,将自己喜爱的玩具、衣服死缠烂打地要到手。
腊月二十四以后是女人们最忙碌的日子,男人们只要将过年要烧的柴火锯好,将过年要吃的猪肉烧好就万事大吉了,可以消消停停的去休息。
腊月二十五:打糍粑
二十五要打糍粑,它是土家人过年和拜年时必备的食物和礼品。
吃糍粑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是用炭火烧烤熟后包白糖,还可以用油炸了再加作料回锅炒着吃;比较正式的是把糍粑切成小方块与甜酒(土家人称为“粩糟”)一起煮来吃。
以前没有“钢磨”的时候,要在“碓亏”(一种石臼)里舂。
将糯米淘洗干净,泡上一夜或半天,再滤干水用甑子蒸熟,盛出到进舂米的“碓亏”,两个人用“粑粑棍”(一米五左右长硬质木头做成的手腕粗棍子)交替打糅,直至打成又细又粘的糯米团为止。
然后将糯米团取出放到擦洗干净的四方大桌上由年长的人或者手巧的媳妇把糯米团分成大小合适的小块,分给全家人一起捏制成糍粑。
糍粑形状为圆形,外围稍厚,中间略薄,也有用木质印板印上喜庆吉利的图案花纹的,土家人把打糍粑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认为要是哪家不打糍粑,一年都会不吉利。
糍粑成形后放几日晾干,然后用冷水泡着,隔几天换一次水,能保存到来年三四月份。现在大都用机器加工了,方便快捷,缺少了几分节日的喜庆了。
腊月二十六:推汤圆
二十六要推汤圆,将糯米对上少量的粘米淘洗干净,用温水泡上半天,然后用石磨成米浆,磨好后用包袱装好,吊起来将水分沥干,就可以做汤圆了。
有时候沥干时间太长,炸汤圆时急着要用,就会在米浆上面垫几层包袱,用柴灰将水分吸干,使其可以做出不同形状的粑粑。汤圆沥干后,会将它掰成小块晒干,能保存到来年的五六月。
腊月二十七:磨豆腐
二十七就要磨豆腐了。人们将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然后放在锅里煮,此时要放适量的碱。
豆腐的好坏全在这放碱的时机和分量上,放得不好,这一锅豆腐就砸了,因而在豆腐磨好之后都要找一个“高手”放碱。
豆腐是不能长时间存放的,常常将磨好的豆腐用水泡上几块,再将剩余的用篓子放在火炉上炕干,做成豆腐干。
腊月二十八:打扬尘
到二十八,吃食基本都准备好了。下面将进行一件更重要的工作,“打扬尘”(即清洁大扫除)。
到竹园里砍几根细小轻便的竹子,捆扎在一起,开始清扫房间里面的灰尘杂物,以便“除旧迎新”。打完“扬尘”后就要清理房间,打扫地面,擦拭家具。
到了晚上就要“洗邋遢”了,土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腊月二十八,洗邋遢,腊月二十九,洗腊狗”。
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在这天沐浴,将就一年的污秽洗掉,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男人们还要在这一天理发,过年以后是不准理发的。所以这天理发店的生意特别好,有时要排半天的队才能理上。
腊月二十九:准备年夜饭
二十九就基本准备妥当了,人们就开始为团年饭准备了。
母亲常常在这一天炒花生和瓜子,我们小孩子也是很兴奋,都围着锅打转,时不时的将手伸到锅里抓两颗没炒熟的尝尝鲜。
等到炒好了出锅的时候,我们反而没什么兴趣了,这时都已经在炒的时候将肚子填饱了。
土家人以猪肉为主要肉食,过年自然少不了它。
早在腊月初,人们就将年猪杀好,腌上盐,挂在火炉上炕好。这样到了过年就有腊肉可吃了。烧肉通常是男人们的事,将腊肉取下之后,放在火炉上将猪皮烧裂,这样不仅可以退掉皮上的细毛,还可以使做出来的猪肉皮更加美味。
过年的时候要烧一个猪头,一个猪“坐凳儿”(猪臀),象征着一年有头有尾。当然不止烧这两块肉,还要烧猪蹄和“格子”(猪肋)等等。土家人豪爽,吃肉从不像饭馆那样斤斤计较,喜欢炖“砣子”(将猪肉切成方形的块),一锅全是肉,不掺其他配菜。
家里弟兄多的在这天就开始“团年”了。土家人多住在山里,兄弟分家之后也相聚不远,基本上一个家族聚居一处,到了年关,各家准备团年饭,轮流到各家团年。
到二十九这天,就陆陆续续有人家在开始团年了,稀稀疏疏的鞭炮声响起,年的味道从那升起的青烟处飘来。
团年也即意味着过年的开始,大人们早早地聚集到厨房,精心地烹制丰盛的饭菜。土豆是上不了菜桌的,属于贱菜一类,一年四季都在吃它,过年要吃好的,自然没它的席位。鱼是必须要有的,年年有余嘛!谁都爱这个吉利。
菜上桌之后是不能立刻开席的,小时候因为耐不住诱惑提前坐到桌边,没少挨过骂。
菜放好后要举行“叫饭”仪式,即请亡人回家过年,表示土家人不忘祖。请几人就摆几副杯、碗、筷,先将杯中斟满酒,再将筷子横放在碗边(平时吃饭绝不允许将筷子放在碗上),由当家人喊某某回家团年,然后象征性地给碗中拈一点菜、添一点饭,等一会儿,将酒泼在地上,将饭倒回锅里,再在碗或杯中筛上茶后倒在地上。
“叫饭”仪式结束后,就放鞭炮送亡人出门。鞭炮放完后,全家人方可上桌团年。吃菜也是有讲究的,小孩子是不准吃鸡爪的,据说吃了之后写字手会发抖,未婚男女不能吃猪蹄,吃了之后会找不到对象。吃年饭也不能泡汤,要是泡了汤,意味着来年的事业也将“泡汤”。
土家有一种“抢”着团年的习俗,也就是比着看谁家的鞭炮放得早、放得多、放得响、放得长,农历大年三十这天有很多人家在下午两三点钟就开始团年,鞭炮声一直不停歇,年味儿十足。
大年三十:守岁
土家族人在农历大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觉的,要“守岁”。
以前没有电视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排*,称之为“摆场”,主角一般都是年长的老人,他们愉快而兴奋地讲述着他们年轻时的辉煌,奇异的经历和见闻。
火炉中的火也有讲究,要放一根主柴,这是更大最粗的一根柴,往往能烧几天,再围着它放小柴。年三十的火要烧得越旺越好,火势旺来年的运头才旺。
到了晚上,要吃宵夜,人们将做好的“醪糟”(米酒,但比米酒浓)端出来,放进“炉锅”中煮沸,将汤圆或糍粑投进去,等到汤圆或糍粑浮起的时候就可以吃了,有“甜蜜和团圆”的意思。
零时整的时候,一家人到院子里“放天星”,将年前买回的*在院子里燃放,迎接新年的到来,此时所有的人都必须在家。
放天星是最热闹的时候,所有人都将自家的*在这一刻燃放,比着谁家的烟花冲得高,谁家的鞭炮放得响,还有人为此专门自制炮竹,响声如雷,震彻山谷。
小孩子不管多困都会熬到放天星的时候,亲手放两颗烟花,赏一回烟火,男孩子更是爱鞭如命,恨不得将几块压岁钱全买了鞭炮。
大年初一:开始拜年啰
大年初一要拜年,“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一早上都到父母家拜年,拜完年之后才到丈人家去。
土家人拜丈人也是很讲究的,天刚亮,一家人开始收拾,穿戴一新,用竹背篓装好拜年的礼物,至少包括一只“长蹄子”(即猪后腿),这是必备的,此外还有糍粑、烟酒等东西,然后到孩子的“嘎嘎”(外婆)家去拜年。
一般要到“嘎嘎”家里玩两三天,回来之后再到其他亲戚家拜年,拜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十五过后人们就开始忙碌了,开始为新一年的农活做准备。
正月份有很多的忌讳,大年初一是不能打孩子也不能吵架,不然新的一年中就会不顺利。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般不会扫地,怕把财神扫走了。正月初一到初六这几天不动刀叉,怕有血光之灾,饭菜都在年前做好了。
在腊月里,做了这些事儿,年味儿就越来越足了。
健康食品 产品推荐 洗护测评 知识科普 牛牛说喷剂 霸王液精华液 七月七胶囊 牛鲨延时喷剂 今枪哥延时喷剂 小牛测评网 赛无双 银豹鹿鞭糖 无限神力虫草鹿血糖
- 上一篇: 买到就是赚到, 荆州魔方降价5.01%
- 下一篇: 下牢溪清爽宜人,亲水游泳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