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倪有鱼的创作过程如同一次禅修,他尝试不同材质、形式的绘画方式,通过作品向人们表达观点。同时也藉此认识艺术,了解自我。
《Relic 1》根据古希腊雕塑为范本绘制
沪申画廊的《越界》联展中,倪有鱼忙着向前来参观的人们介绍着他的两件作品,每当有人对其作品产生疑问时,他都会认真解答。姿态谦虚且和善,让人想不到84年出生的他在当代艺术界中已经颇有名气。如此心境或许归功于近似禅修式的创作节奏及哲学思考般的艺术表达。
倪有鱼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擅长中国画的他一直坚持用最古老的方式学习研究传统中国艺术,尤其是山水画和书法。通过不停地阅读、临写的循环,他让自己沉浸在水滴石穿的渐修方式,而非为了职业生计刻意的去创新。2008年,他开始尝试用各种材料在布面上进行创作,没有导师也不知技法的摸索,令他走了不少弯路。但于他而言,弯路常常是艰难而美妙的。这种无拘无束的创作方式给予了他更饱满的灵感,2011年起陆续完成的《河流》、《瀑布1》、《瀑布2》使用了和以往不同的局部画法,控制不同压力的水冲击未干透的画面,留下微妙的痕迹,如此叠加重复,最终实现丰富的肌理,虽然每画上一部分笔触,就要用水冲刷掉80~90%。但最终看见的瀑布是虚假的,整张画却是真实不可见的水流遗留下的痕迹。
《Skull3》将硬币上女神头像砸扁后根据残留轮廓绘制的骷髅。
砸钱是倪有鱼的另一项艺术创作,曾经遭遇贫穷窘境的他一直认为艺术创作并非一定要有钱才能做,于是掏出口袋仅有的几枚硬币,将其砸扁后在钱币上进行微型绘画。随着图案的不断消损,不同地面的痕迹和铁锤重击的痕迹被拓印在金属表面,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国家机器铸造的货币功能及其附加值在一点点消失,金属的本质一点点显露出来。将钱砸扁并打磨之后,用毛笔和放大镜在金属薄片上小心翼翼地绘制微型图画,完成后作为艺术品的附加值重新生成,在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的循环中,不同意义的附加值之间产生了不平衡的误差,这种转换敏感而具体。
本文原载于《诠释TREDNS》8月刊 INSPIRATION 灵感 ,转载请注明。
更多精品内容详见
《诠释TREDNS》8月刊
全球设计资讯
尽在《诠释TRENDS》杂志
欢迎关注诠释官方微信:trendsideas
- 上一篇: 原创只为追寻你,转世轮回的倩影
- 下一篇: DeDeD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