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萧绎对此并不在乎,反而心满意足,经历了多年的苦战,他终于灭掉了所有与他争夺皇位的家人,笑到了最后! 国家太平了,是否应该还都建康? 萧绎犹豫不决,召集群臣讨论。
他在荆州经营多年,手下很多大臣都久居江陵,不愿搬家,因此纷纷反对去建康:建康残破,而且与北齐仅一江之隔,不适合再做国都了!
另外一些大臣则力主回建康:建康是旧都,先帝陵寝所在;江陵不过是个藩镇,怎么可以做都城! 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萧绎决定采用民主表决方式,赞成去建康的露左臂,赞成留在江陵的露右臂。 结果露左臂的超过一半。
但萧绎还在犹豫。 因为他的内心并不愿意去建康。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他一遍遍地唱着这首熟悉的歌,拿不定主意。
无奈,他决定求助鬼神,请术士杜景豪算卦。 杜景豪早已看穿他的心思,便附和他说,去建康不吉! 一锤定音,萧绎终于做出了决定:不去建康,留在江陵! 这可能是他这一生最错误的一个决定。
因为萧绎手下最得力的将领(王僧辩和陈霸先)、最精锐的部队都在建康附近,而且建康和北齐之间毕竟还有长江天险相隔,而江陵在江北,与早已投靠西魏的萧詧之间相距不过百里,几乎无险可守! 在江陵周围比较有战斗力的只有王琳和陆法和两支部队。
但萧绎对这两人却非常猜忌,因为王琳的部下只效忠于他个人而不效忠于皇帝,军阀作风浓厚,不符合皇帝高于一切的传统;而陆法和则表现得太过聪明,不符合下级可以比上级聪明,但不可以表现得比上级更聪明的潜规则。 萧绎觉得必须把他们调到边远地方才行。
他颁下命令:王琳调任广州刺史;陆法和调任郢州刺史。 接到命令后,王琳心中很郁闷:皇帝把我调到遥远的岭南,万一形势有变,我就是想勤王也来不及啊! 而陆法和到了郢州以后,还依然不安分,他认为襄阳的萧詧是个威胁,主动要求率军前往攻打萧詧。
萧绎坚决不允许——你表现越积极,我越是不信任你! 陆法和彻底灰心了,他在郢州摆下香案,设下供品,每天祭拜,因为他知道:通往成功的道路,需要无数个正确的决策串联而成;
而通往失败甚至毁灭的道路却往往只需一个错误的决策。 萧绎犯下的一个又一个错误,早已连成了一条不归路,最终一定会把萧绎送进坟墓!
但此时的萧绎却豪情满怀,自我感觉极好。 自己坐镇江陵,足不出户,却平定侯景,扫平群雄(其实是自家兄弟子侄)。这是怎样的传奇! 什么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什么叫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这不正是自己的写照吗?
他的每个毛孔都充满了骄傲和自豪,他情不自禁地高唱: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旋律起) 要飞得更高就要收复失地。 他派人出使西魏,要求归还益州汉中等被侵占的土地,言辞十分傲慢。 宇文泰非常恼火,萧绎这小子以前奴颜婢膝,好像求包养的小三;
现在却颐指气使,好像找*的大爷。 这脸也变得太快了! 他对心腹大将于谨等人说,上天要使人灭亡,必先使人疯狂,这句话说的就是萧绎这种人! 于是他开始暗中准备攻取江陵,但表面上却不动声色,依旧与萧绎保持友好往来。之所以没有马上行动,是因为这段时间他在忙另一件事——废立皇帝。
西魏文帝元宝炬已于551年去世,现在的皇帝是其子元钦。
元钦是宇文泰的女婿,但他年轻气盛,不甘和父亲一样做傀儡皇帝,密谋要除掉岳父宇文泰。
然而他的举动怎么可能瞒得过耳目众多的宇文泰? 宇文泰毫不犹豫地废掉元钦,改立其弟元廓,是为西魏恭帝。 两个月后,元钦被宇文泰毒死,其妻宇文氏(宇文泰的女儿)随即自杀殉情——被后人称为烈女。 女儿的惨死,不知有没有在宇文泰钢铁般强硬的内心留下一丝伤痕? 也许会有,但至少外表上肯定看不出来。 在稳定内部以后,宇文泰决定对萧绎动手。
公元554年九月,宇文泰派柱国大将军于谨为主帅,中山公宇文护(宇文泰的侄子)、大将军杨忠、荆州刺史长孙俭为副帅,率军五万进军江陵。
长孙俭问于谨:咱们换位思考一下,你觉得萧绎应该怎样对付我们? 于谨对此早就胸有成竹:退往建康是上策;坚守内城、等待援军是中策;守卫外城是下策。 长孙俭再问:萧绎会采用哪种对策呢? 于谨毫不犹豫地回答:下策。 长孙俭不解:何以见得? 于谨分析道:萧绎刚平定江南,气势正盛,根本不可能想到我们会来进攻他们。而且他和手下的大臣留恋家园,必然会采取下策。我军出其不意,定能成功。
正如于谨所料,萧绎根本想不到西魏会来攻打他,崇尚清谈的他这段时间每天都在大殿内办讲座,讲授老子。 西魏大兵压境,有人得到消息向萧绎报告:西魏军打过来了! 萧绎不信,如今自己已经坐稳江山,西魏怎么可能这个时候进攻自己?难道不怕自己和北齐联手? 侍中王琛给萧绎吃了个定心丸:我前一阵子还出使魏国,宇文丞相对我十分友好,绝对不可能来打我们。毫无疑问,这一定是假消息。 其余大臣也纷纷附和。
萧绎彻底放心了,当场做出更高指示:王琛说得对,这肯定是敌人散布的谣言。希望大家增强大局观念,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自觉维护现在这种来之不易的安定局面。 随后他继续给大家讲课: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此时,郢州的陆法和也听说了西魏军出兵的消息,他立即率军出发准备救援江陵,萧绎闻讯赶紧派使者挡住了他:你只须镇守郢州,万万不可轻举妄动。 陆法和也不再坚持,随后他就穿上了孝服。
不久,于谨率领的西魏军与萧詧在襄阳会师,随后马不停蹄,继续挥军南下。 消息传到江陵,萧绎这才相信西魏军真的打过来了,但他不改名士本色,依然强作镇定,依然坚持每天在大殿内讲授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不过文武百官可没他那么淡定,他们全都穿着军装、带着武器听讲。
当然,与此同时萧绎也连忙派人前往建康和广州,急召王僧辩和王琳火速率军前来救援。 接到命令后,王僧辩和王琳都立即率军出发,然而他们都远在千里之外,即使再快又怎么可能快得过距离江陵不过百里的西魏军? 于谨率军卷甲疾趋,很快就渡过汉水,随后他派宇文护和杨忠率军占领长江渡口,切断了萧绎东逃的道路,自己则率西魏军主力包围了江陵。 此时江陵已成孤城,城内的梁军就如束身内衣里面的腰围一样被挤压得动弹不得,形势非常危急。
萧绎苦苦盼着他最信任的王僧辩,他撕下绢帛,亲笔写下:吾忍死待公,可以至矣! 当然他也在苦苦盼着王琳甚至陆法和。 这种感觉,就和我们现在苦苦等待淘宝旺旺里的卖家上线时的感觉一样——不需要的时候总在眼前晃来晃去,需要的时候,头像总是灰的。
萧绎望眼欲穿,等得很辛苦。 然而他根本不可能等到援军的到来。 因为他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战略大师于谨。 于谨此战定下的原则就是快和猛,快如闪电,猛如雷霆,不给你任何等待和喘息的时间。 围城后,西魏军立即向江陵发起了暴风骤雨般的一轮又一轮的攻击。 梁军在老将胡僧祐的带领下苦苦支撑,但胡僧祐不久就中流矢身亡,群龙无首,梁军更加混乱。 很快西魏军就攻破外城,萧绎和亲信王褒、朱买臣等人逃入内城。 大将谢答仁自告奋勇,愿护送萧绎突围,去投靠仅一江之隔的任约(任约从信州入援,已经到了江南的马头)。
但萧绎却犹豫不决,因为他不善骑马。 谢答仁还在坚持: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尚书仆射(相当于宰相)王褒却说,谢答仁曾经是逆贼侯景的党羽,怎么可以相信他? 王褒出身于琅玡王氏,位高权重,萧绎当然更相信他,突围的事自然被否决了。 谢答仁又建议收缩兵力固守内城,六神无主的萧绎立刻任命他为大都督全权负责,并承诺事成之后把公主许配给他。 没想到王褒又出来阻止,坚决不同意:事必不成,这样只会自取其辱。 萧绎急切地问,那你有什么好主意?
王褒献上他的妙计:投降! 萧绎居然同意了。 谢答仁气得当场吐血,拂袖而去。 萧绎派王褒护送太子萧方矩去于谨军营中递降书。 王褒出身豪门,风度翩翩,是典型的高富帅,而且他还和先祖王羲之一样擅长书法,名气很大。 正好于谨的儿子是他的粉丝,便请他题字。王褒挥笔一气呵成,在场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不是因为他的字写得好,而是因为他写的内容让人瞠目结舌。
他写的竟然是: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 太不要脸了! 看到王褒这个所谓顶级贵族的表现,我想起了一句话:吃的东西越香,放出的屁越臭。 同一时间,困坐宫中的萧绎精神已经几近崩溃,他根本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一个月前他还有万丈豪情,现在却万念俱灰;一个月前他还以为自己是一代骄子,现在却发现不过是一袋饺子;
一个月前他还想拯救全世界,现在却发现全世界都拯救不了他! 萧绎几乎失去理智,变得歇斯底里,他一面用剑不停地猛砍柱子,直到剑折断为止,一面让人把自己收藏的十四万卷古今书籍全部付之一炬。 随后他发出一声叹息: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这是继秦始皇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焚书,这冬天里的一把火烧光了中国南方几乎所有有价值的书籍——这十四万卷藏书,包括他自己收集的七万卷和平定侯景后从建康府库里运回的七万卷,要知道当时没有印刷术,图书都是抄本,因此大多为孤本。
萧绎这次焚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场浩劫。 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七十年后的唐朝初年,收集到的全国的藏书只有不到九万卷。
萧绎为什么要这么干?他自己给出的解释是: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焚书之后,萧绎穿上白衣出东门投降,出城时还狠狠地用剑砍门:我萧世诚怎么到了这个地步! 很快他就被带到了西魏军主帅于谨那里,于谨让萧绎写信招降王僧辩,萧绎不肯。
于谨微微一笑:你还由得自己吗? 萧绎的回答倒是很有骨气:既然连我自己都由不得自己,王僧辩还由得我吗? 于谨也不多说,而是使了个损招,把他交给了对他恨之入骨的侄子萧詧那里。
仇人见面(其实也是亲人见面),分外眼红,萧詧狠狠地羞辱了萧绎一番,随后派人用装满土的袋子压死了萧绎,用草席包裹、草草埋葬,他的两个儿子太子萧方矩、始安王萧方略也同时被杀。
好杀自家人的梁元帝萧绎最终也被自家人所杀。 萧绎的好友、大文学家庾信后来在《哀江南赋》中对萧绎的评价是:沉猜则方逞其欲,藏疾则自矜于己。
既言多于忌刻,实志勇而形残。 其实就是两个字猜忌。 也许是他从小就失去了一只眼,在注重形象的南朝备受歧视,使他十分自卑。 由于自卑,他极力想证明自己,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大才子,史称其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也由于自卑,他极度缺乏安全感,对他人极度缺少信任,形成了猜忌残忍、心胸狭隘、刻薄寡恩的性格。
他的人生信条是:人人为我,我也为我。我不信任任何人,但任何人都必须信任我。 也正是由于他的猜忌,让他自剪羽翼,最终被西魏乘虚而入,酿成悲剧。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
信哉斯言! 西魏军在占领江陵后,不仅把皇宫洗劫一空,还把王公贵族以及百姓几万人驱赶到长安,不分高低贵贱,一律充为奴婢。 萧詧则成了萧家内斗中最后的幸存者,西魏拥立他在江陵称帝。 但他所管辖的地盘却极为有限,仅有江陵周围方圆三百里——他原来控制的雍州自然要被西魏收入囊中。
而即使在江陵,萧詧也完全无法自主,他住在城东,西魏则派兵驻防在城西,*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萧詧名为皇帝,其实却只是宇文泰豢养的一只宠物而已。尽管他心中郁郁不平,却还得时常摇着尾巴向宇文泰肉麻地表忠心:丞相,你的要求就是我们的追求,你的鼓励就是我们的动力,你的意向就是我们的方向,你的想法就是我们的国法…… 萧詧建立的这个附庸小国,史称后梁,也称西梁,由于地狭人少,加之属于寄生性质,史书基本不把它当成一个独立的国家来看待。
也许这个政权存在的唯一意义是为梁武帝留下了几乎唯一的一支后代,后来隋炀帝的萧皇后、隋末割据荆州的萧铣、唐初名相萧瑀都是萧詧的后裔。
而由于都城陷落,皇帝被杀,刚刚安定不久的梁朝不可避免地再次陷入了混乱,以至于四分五裂。 王僧辩和陈霸先在建康拥立萧绎的第九子年仅十二岁的晋安王萧方智为主。 长江上游诸州郡则在王琳的控制下。 话说王琳在接到萧绎的命令后,马上就从广州发兵北上。
然而刚到长沙就听说江陵已被攻陷,便驻军于长沙,并被上游各州郡推为盟主。 他和王僧辩向来不和,当然不会服从建康的命令。 岭南的萧勃等南方各地的军阀和豪强也纷纷割据一方。 此消彼长,相比梁朝的衰败,宇文泰和他控制的西魏可谓大获实惠。
此时的宇文泰已经四十八岁了,白发异军突起,脸皮日渐松弛,但年轻时的青春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经验;年轻时的激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老辣和稳重。 短短数年时间,他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轻松取得了梁朝的汉中、益州、雍州、荆州,西魏的版图几乎扩大了一倍,实力也大大增强。
时机不到不妄动,时机一到不犹豫,一击必中,从不落空。 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手最烂的牌硬是被他运作成了一手好牌! 这就是宇文泰,牛人中的强人,高手中的舵手! 时间已经证明了他无与伦比的能力,时间还将继续证明他的能力! 可以说,正是宇文泰这一系列的行动,为35年后中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健康食品 产品推荐 洗护测评 知识科普 牛牛说喷剂 霸王液精华液 七月七胶囊 牛鲨延时喷剂 今枪哥延时喷剂 小牛测评网 赛无双 银豹鹿鞭糖 无限神力虫草鹿血糖
- 上一篇: 大旱!减产约六成!美棉主产区遭重创,对棉市影响几何?
- 下一篇: 给新上岸朋友的几点职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