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桃花潭镇的非遗文化
查从俭
第1155期
桃花潭万、翟二村过去生活丰富多彩,一般在正月出龙灯。桃花潭村万氏有板龙,龙潭村翟氏出双滚龙。因为龙生九子,各有各出息。农闲季节出各种会,其中新份翟氏出东平王会,定期农历九月十五日。传说东平王是一位瘟神,到期不出,是年瘟神下降,村人必多灾多难。实际上东平王即为唐朝张巡,死前曾誓曰虽为鬼,誓与贼为厉,民间遂以其为驱鬼辟疫之神,甚或直指为瘟神。其形象则赤发青面,吻出四牙,状极狞恶,或称为青魈菩萨。菩萨出殿,特别隆重,鸣锣开道,黄龙伞在前,全副銮驾,犹如帝王出宫之盛况,沿途百姓路祭,祈求菩萨保佑村人平安等等。东平王殿至今仍在,只是殿内陈设早已毁去。
放河灯,既是本地,也是华夏民族的传统习俗,用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的祝福。农历七月十五是民间的鬼节,佛教的盂兰盆节,道教的中元节。民间百姓在这一天祭奠死去的先人,佛门在这一天济孤魂野鬼,超度亡灵,道家在这一天赦免罪责。三种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超度亡魂,这是中国人讲究孝道的一种表现形式。荷花又叫莲花,是佛门中的圣洁之物,也是道家的圣物,因而人们选定了把河灯做成荷花的形状,所以又叫作放荷灯。荷灯是用粉莲纸卷成,或是用白纸做成荷花的形状,喷上颜色做成的,底下用半个茄子做托,中间插上蜡烛,待点燃蜡烛之后,把荷灯放进水中,一盏盏的河灯带着人们对于先人的哀思,随着水流慢慢地向远方漂去,波光水影,星星点点,灿若繁星。民国年间,翟飞鸿私人放了千盏,是规模更大的一次,也是非常震撼的一次。
桃花潭万、翟二姓最值得称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万氏万家花,翟氏龙舟赛,恩奶奶和素奶奶成仙救人的传说。
万家的万家花,实为丁桥的一种民间烹饪加工艺术,十分精致,美味无穷。桃花潭万村有位叫万棋的,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叫万伯禄,由万村迁往丁桥的汪家店,形成万家村,简称万家。万棋公一生爱花如命,房前屋后都要亲自种上各种花。万棋公死后,万伯禄与桃花潭万村的兄弟六人,六房每年轮流祭吊,祭吊的形式是兴花。时间在农历正月,正月间自然无花可采,故其花实为肉类制作成各种花的造型,也就是以肉做花。
万家花有三大类型:一是人物花,有桃园结义、八仙过海、太公钓鱼、武姬遇文王、孙悟空大闹天宫、关公看春秋、伍子胥过昭关、王母娘娘做寿等等;二是禽鸟花,有百鸟伴王、青狮白鱼龙、家禽家畜等等;三是植物花,有牡丹、梅花、兰花、菊花、荷花、芍yao等等,其花共有八十大碗,技艺精湛,栩栩如生。每年正月十二日开祭,这种祭祀方式在丁桥万家民国时还保留。开祭时,周围二十余里观者络绎不绝,十三日装运到桃花潭万村宗祠孝义堂开祭,直至十九日,祭毕,开席四十余桌食用。每次祭吊费用甚大,所用猪肉、鸭、鱼、牛等达数百斤。
可惜这种兴花也早已成昔日黄花了,我们也就只能想象当时万家人祭吊祖先的壮观场景了。
水东翟家划龙船不仅年代久,有历史,而且很有特色。据镇上水东翟家的老人说,其时张宗道为扶持陈友谅东山再起,在翟村设上中下三座骑马楼拱卫村庄,并借五月端午划龙船为名训练水兵。龙船歌的歌词是.上练场,上练场,哈哈咳,孩蛋儿笑嗳唷吭咳!这歌词铿锵有力,流传至今。而张宗道所设的中骑马楼,就是踏歌岸阁的前身。但这种传说可信度低,泾县过去属直隶,为近京畿之地,桃花潭又来客众多,朱元璋向为雷霆手段之人,根据泾县一些宗谱记载,就是一个鱼鳞册也有许多人被斩杀,谁敢明目张胆来练水兵呢?
据翟善元老人介绍,明嘉靖年间,倭寇横行东南,新安卫积极练兵,派驻桃花潭上游的雄龙坑、七沿坑、大坑,因九里潭这里水深开阔,就打了好多船只以划龙船的形式苦练水军。训练成功后,卫军夜间乘船而去。住在赶船垄上的陈姓青年,见日上竿头尚未听见九里潭动静,就告知陈姓族长,二人划了一只划子去察看,只见军营基本烧毁,只有一个小棚子未烧,遗有一条白龙。陈姓族长把它请回家,从此陈姓家族年年端午划龙船庆祝过节。
时间不长,翟姓出了进士翟台,翟氏出了名人轰动泾太两县,各家族纷纷来祝贺,有的贺山场,有的贺田庄,而陈姓以撑筏摇橹为生,无以为贺礼,就将老白龙相贺,并祝翟氏如龙入水,天地无边。
翟氏当时大都以种田经商为生,只有石壁上中份以打鱼撑筏为生计,就将该白龙交由他们负责。后来一年梅雨季节,上游冲来了一截木料在龙潭里打旋不走,人们好奇,将其捞了上来雕了一只木龙。住在桃花潭这边的新份加了鸭子青、鸭子白两只龙船,前份加了条乌龙,四甲份加了条菜子龙(鸭子黄),石壁上又加了条小白龙。龙船多了,划龙船的多为青年,年轻气盛,年年端午在河内吵嘴打架。忠孝堂公上看了没法子,决定雕了条老木龙,其象征长辈在河内调解说和,并将其它龙排辈,年龄更大老白龙,辈份更大老木龙,乌龙、小木龙、鸭子青、鸭子白、鸭子黄(菜子龙)是同辈兄弟,石壁上小白龙是子孙龙,再后加的龙是晚辈子孙龙。哪里有争吵的,老木龙就往中间一插说和,争吵的其它龙必须息纷听解。
老白龙是陈氏赠送的,是起始龙,所以每年无论哪只龙下水上岸前都要跟老白龙到娘家门口转一圈,以表不忘出处之意。
随着岁月的流逝,为增添划龙船的趣味性,满足大户千金内戚的需要,后面又增添了两只花龙。花龙不参与竞赛,游弋河中。其船的周围插满各色彩旗、飘带,船舱饰有彩帷,幕内吹吹打打,鼓乐齐鸣。花龙船上可登入女子,有钱人家千金内戚上船观赛喝茶。船头船尾有扮饰渔翁渔婆各一人,表演出各种滑稽动作,娱乐两岸观众。
划龙船时有人点鼓,是船上的指挥,并领唱各种歌词,最常见的是翟氏十景,词为:一是翟村南阳镇,二水山房彩虹岗,三桂轩庵人所爱,四百阡坵万顷庄,五个祠堂夹一巷,六缘巷口望街坊,七官墩上望山顶,八角凉亭另家风,九(周)官埠头跑马镇,十里桃花万家店。每唱一句,众人用号子分上下声呼应。只有石壁上的应声有所区别。
翟家十景便不是文人的十景诗,而是典型的民歌词,是对自己家乡发自肺腑的咏叹赞美。其十景的具体含义是:
一是翟村南阳镇 嘉庆《泾县志》记载:南阳镇在县西南九十里桃花潭上。为泾县十八市镇之一,历来繁华。镇名南阳,取自翟氏郡望。有猜测原为南阳县旧址,实误。南阳县原名广阳,后避杨广讳改,旧址即原来的石埭县,现已沉入太平湖底。原水东翟家西南二面环水,东面倚山,只有向北为通向县城的通衢大道,村口建有南阳镇门楼。此句是说翟氏所居乃繁庶之地。
二水山房彩虹岗 位于桃花潭西岸虎形山东。一边是喇叭套溪水,一边是出义门前溪水,故称二水山房。《桃花潭文徵》记载:升公,福宁州州同。致仕,筑二水山房于钓隐台侧,沉艇垂丝,吟咏自娱。因此地可探活水之源,揽奇峰之胜,老槐硝石,蔚然成秀,自明以后,成为翟氏讲习之所。门额上有篆刻二水山房四字,房后有一坑名为学堂坑。今二水与山岗均在,而山房已无。此句是说翟氏诗书传家。
三桂轩庵人所爱 三桂轩庵在水东大山西麓。清钱人麟篡乾隆年间《泾县志》记载:水东大山西麓,有三桂轩。清初有休休上人驻锡于此。此句是说三桂轩乃成仙得道之处。
四百阡坵万顷庄 此景为彩虹桥溯溪流而上有广阔的田野,阡陌交通,哈溪蜿蜒,直至燕子岭,至今土名四百丘。而两侧玉屏山、石壁山下的丘陵间星星点点布满翟氏村庄,故曰四百阡丘万顷庄。此句是说翟氏拥有良田万亩。
五个祠堂夹一巷 五个祠堂夹一巷中的五个祠堂分别是前份祠堂、中份祠堂、怀德堂、科甲世家、行庵公祠,一巷系一字巷,中有翟氏祖先敬六公居所,水东翟家以此为源。此句是说翟氏家族繁衍、兴旺发达。
六缘巷口望街坊 这条巷子在古代居住了翟氏六位缘字辈的三世祖,因此被称为六缘巷。六缘巷的西尽头地势较低,将村自然分为上下村。上下村之间设有叫姚坎档的踏步,下踏步就是笔直的村内正街,一直通到桃花潭的渡口码头,约有300米合面的店铺,鳞次栉比,热闹非凡。此巷口是村落功能分区界,是现在建筑界惯称的节点。
七官墩上望山顶 双荷花塘东边有七官墩。墩上曾建有对松阁。对松阁平面呈四方形,三间两层。底层四面是墙,只有一面开门,门头上有对松阁的嵌方。楼上四面凌空,便于登阁瞭望。凭阁可眺松寥山,一面听阵阵松涛声,一面遐思李青莲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的诗意。此句是说翟氏生活别有情调。
八角凉亭另家风 道光《泾县续志》记载:浚清阁在县西八十里桃花潭东岸,宋府教翟阳建,久圮。里人行汀典史翟义裔八家重建,俗名八家亭。在亭之东、大山之南有冰坡山,嘉庆《泾县志》载:有洞,其风特异,每于日落后始发,发则虽酷暑,顿觉清凉。土人名曰冷江风,又呼为另家风。意思是站在八角凉亭,享受别样的另家风,真是太惬意了。此句是说翟氏有着特别的享受。
九(周)官埠头跑马镇 据老翟氏宗谱记载,周官埠在青弋江之南,白果树之下。沿着青弋江岸,围着南阳镇,铺设有宽阔的鹅卵石大道,上可跑马。后此产业归翟氏所有,敬六公正好有九孙,而泾县旧习称男性有某某官的说法,是谓九官埠头正好。此句是说翟氏家大业大。
十里桃花万家店 取自于汪伦致李白书信内容。
恩奶奶和素奶奶的传说是有物证的,关王殿的东山墙紧挨着有一座观音堂,观音堂前方的墙上嵌着一尊抱有婴儿的妇人石像。在新份东平王殿后观音阁也有同样的石像。这尊石像纪念的是翟氏祖上的两位喜娘——恩奶奶和素奶奶。恩奶奶是明永乐间翟应缘妻王恩,素奶奶是崇祯间翟文理妻查素。二人俱以难产卒。卒时,对家人说:我死后,妇女有难产的,可以呼我,我会在冥府保佑她们。族人牢记其嘱咐,凡是遇到难产的,都焚香默默祈祷,非常灵验。
过去在六嬷嬷山上有一棺坟,据说是浙江人来修的。 不知何年何月浙江一户人家的媳妇临产,三天三夜都未能生下来,全家人急得像一团火。 这时门外来了两位陌生的妇人,询问后进门很顺利地帮忙接生下了一位胖婴。 日后该胖婴做了大官,要报答接生帮他来到这世界上的大恩人。 因此到处寻访,最后访到水东翟家的两位喜娘——恩奶奶和素奶奶。 她俩住在六嬷嬷山下,已经过世。 于是千里迢迢来寻访的浙江人就在六嬷嬷山上给她俩位老人家修了一棺坟,并特意立了一尊抱有婴儿的石像在墓前。 嘉庆《泾县志•志异》也有这样的记载,仅是把浙江人改成了徽郡人。
作者系泾县文旅委副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感谢翟军先生提供图片)
制作:童达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