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排位赛# 人的身高,实际就是头骨、脊柱和下肢骨加起来的长度。
头骨:在 1 岁左右就发育完全。 脊柱:对于身高至关重要。但脊柱生长周期较长,增长缓慢,不能指望; 下肢:发育快,增长时间较集中,是身高变化的最主要决定因素。要想长高,主要靠下肢。而下肢的长度由大腿和小腿的「长骨」决定。
未成熟的长骨在解剖上分为:骨骺和骨干。软骨位于骨骺与骨干之间,称为「骺板」或「生长板」。
别看这一层薄薄的软骨,它可是长高的关键。X线上表现为长骨两端较宽的透光带。
在长骨成熟以前,生长板的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向着骨干生长和骨花,使长骨不断加长;
但生长板的成骨作用不是永久的,青春期来临之后,性激素分泌增加,生长板自身完全骨化,剩下一条紧密的缝,在X线上表现为透光带模糊以至消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骨骺线闭合”,这标志着长骨停止生长。
一般情况下,女童13-14岁骨龄时干骺端开始融合,至16-17岁完全闭合;在男童,15-16岁开始融合,至18-19岁完全闭合。
骨骺线一旦开始闭合,没有什么方法再让闭合的骨龄打开。
也就是说,能不能长高,关键看一个地方:骨骺是否闭合!
很简单,去医院拍张骨龄片就知道了:
骨龄片可确定儿童的生物学年龄,而且还可及早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潜力、性成熟的趋势;预测儿童的成年身高;骨龄的测定对一些儿科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孩子三岁以后就可以去医院拍摄骨龄片,建议每年或者每半年拍摄一次。
1、骨龄与生长潜力
骨龄是骨骼年龄的简称。正常人体在骨骼发育过程中,骨骼的骨化速度及骨骺与干骺端闭合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用时间来表示即为骨龄。
不同于日历年龄,骨龄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年龄。骨龄的增加速度并不与日历年龄完全同步。
每年骨龄增加大约1岁,上下波动在0-2岁之间。骨龄与日历年龄的差值是判断骨龄提前还是落后的指标。
身高的增长有限定的时间窗。下表数据显示,随着骨龄的增大,身高增长的余地越来越小。
表1 骨龄与身高潜力预测
2、客观的骨龄为何差异如此大?
就诊过多家医院的家长多数有这样的纳闷:同一张片子,为何不同医生给出的骨龄不同呢?有时甚至有2岁之差(我是看了假医生吧)。
如何看待骨龄解读的主观性呢?
目前,我国常用的骨龄评价方法有图谱法、CHN计分法和中华05计分法。
图谱法将未知的x 线片与骨龄标准片进行比较,进而得出骨龄。
相邻标准片间隔3个月到12个月不等的时间,骨龄结果只能精确到3个月,所以主观性较大。研究表明,不同评价方法下骨龄可相差0.5岁。
所以,骨龄解读差异高达2岁,还真有可能看了“假”医生。
建议去正规三甲医院精通该技术的放射科医师、儿科医师或内分泌科医师门诊就诊,对骨龄进行权威专业解读。
3、弹钢琴会不会影响骨龄
拍摄左手腕掌指正位X线片(即骨龄片),是临床医生判断骨龄的主要方法,主要观察腕骨和指骨。
有家长就担心:弹琴会不会影响骨龄?
弹琴时以指骨运动增多为主,不是骨龄评价重点的腕骨及胫、桡骨;而且弹琴不属于压迫性负重,对骺板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如果手指运动增加会促进骨龄增长,那么跑步多了,腿部运动多了,骨骺不就早闭合?成年身高不就更低了吗?这样的推断显然不合理。
所以,弹琴不会影响骨龄!
4、骨龄落后是不是就高枕无忧?
骨龄提前,可导致成人终身高不足;那骨龄落后的是不是就能高枕无忧,为自己“更大的长高空间”暗自欢喜呢?
显然不是。若骨龄与日历年龄相差2岁以上,需高度警惕潜在的内分泌或遗传性疾病可能,如生长激素缺乏或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异常、性早熟或性发育迟缓、染色体畸形、全身性疾病等。
总结:骨龄是反映儿童身高潜能的重要窗口。
但要注意的是,由于影响身高的因素众多,如遗传背景、营养状态、疾病、睡眠、运动等因素,个体差异很大,骨龄预言家只能反映终身高趋势,并不代表实际终身高。
- 上一篇: 和宝贝愉快的周末说说(周末怎么过)
- 下一篇: 睡到半夜头晕天旋地转出汗(头晕出汗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