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我们参加的、朋友圈里记录的婚礼,竟然那么多。
中国古代有四大民间传说,它们都与爱情有关,更具体点,皆与婚姻有关。四大传说中,“牛郎与织女”的故事,产生时间最早、流传最广、影响也更大。毕竟,因为这个故事,甚至诞生出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听完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几乎每一个读者,都会感叹于他们的悲剧。但我们似乎绝少思考,牛郎和织女的婚姻,何以成为一个悲剧。
肯定有的读者说,都是万恶的天帝或者王母在作怪,是他们拆散了这一对神仙眷侣。然而,即便是神话中,也没有哪个人是非黑即白的存在,如果天帝坏得如此彻底,为何又允许牛郎和织女,可以在七月七日相会呢?
牛郎和织女身上有太多的疑团,在这个婚姻扎堆的春天里,我们先行讨论一下两人的婚配。
1,起源
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产生时间最早,绝非虚言。在《诗经·大东》中,远古的劳动人民,就记录了他们的名字:
维天有汉,*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单纯从其字面意思,这几句诗文作如下翻译:
天上银河宽又广,像是镜子亮堂堂。
织女星座三足立,一天七次移位忙。
虽然来回移动忙,织出花纹不成样。
牵牛星儿闪亮光,不能用作驾车辆。
与我们传统的认知不同,在《诗经》中,最早的织女,根本就不会织布;最早的牛郎,也不太擅长驾车,他们都是虚有其表罢了。
也有学者为他们打抱不平,并非牛郎织女不擅长劳动,是因为过于劳累,而效率低下。《毛诗序》就考证说,《大东》是一首讽刺之诗。
西周初年时,周公东征,平息叛乱的同时,也加重了对东方各个诸侯国的赋税。而这首诗歌所记录的,正是劳动人民受到压迫之后的生活状态;其所反映的,则是东方诸侯国对西周统治的不满情绪。
清代学者有言,劳动人民生活负担大,“忽仰头见星,不禁有触于怀,呼天自诉”,他们因为自己的机杼空空,转而埋怨织女也不会织布,“因织女虚机,而怨及牵牛河鼓难驾服箱”。
这种埋怨就像是流感病毒,层层递进不说,还具有传染性。不得不说,在这个故事里,织女和牛郎成了“无辜躺*群众”,没有收获爱情,还受到了嫌弃。
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在《诗经》之中,最多算是破题。破题之后,则是长久的沉寂。直到汉朝时,他们的故事才被重新提及,两人也被赋予了人世间男女的特征。
史学家班固,洋洋洒洒写就《西都赋》,其中有如下之句:
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
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西都赋》所着力体现的,就是长安都城的壮丽宏大,后宫生活的萎靡奢侈。据学者考证,班固赋中的“昆明池”,也是真实存在的,它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原本是为了操练水兵,渐渐成为贵族们泛舟游玩的湖畔。
昆明池的两岸,各自有石雕人像一尊,分别就是牵牛和织女。古老的雕刻者,用不同的发饰、身形、表情以示男女之别。这两对雕像,还是中国最早的大型石雕之一,因此又被后人称作石婆、石父。
藉由这两座雕像,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渐渐地由宫廷传播至民间。东汉农学家,在描写当时的民间习俗时,其中有如下之句:“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
在《诗经》中,牛郎和织女,更像是“工具人”;汉朝的传说故事里,他们开始被赋予人的特征。
既然生而为人,想当然就要知人事,行人情。不论古今,婚姻都是最重要的礼节应酬活动。他们的婚姻,究竟是如何开始,如何灭亡的呢?
2,民风
请允许我再卖一个关子。既然两人的故事起源于汉朝,首先就有必要介绍当时的婚姻习俗。毕竟,即使是神话传说,它同样取材自民间,来源于生活。
汉朝刚建立时,百废待兴,民穷而财尽,史书上说,“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连富有天下的皇帝,也不能凑出同一种毛色的马车,宰相出行甚至要依靠牛车。可想而知,当时的民俗也相对简约。
恰如史书里记载的,汉初时,“其民好学,尚礼义,重廉耻”,其俗“厚重”、“敦厚”、“持重”。叫我说,并不是老百姓有多“重廉耻”,总体的生活水准低下,想要道德沦丧也没有条件。
汉朝的皇帝顺应民心,不断地恢复生产,百姓逐渐安居乐业,社会的习俗也就开始向奢侈转化。到了汉武帝时期,百姓果然就“沦丧”了,《汉书》里是这样说的:“郡国辐辏,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
百姓生活好了,表现到婚姻等习俗上,就意味着彩礼收得越来越多。周朝时,结婚的“彩礼”主要以雁、束帛等象征性礼物为主,秦汉之际,尤其是汉武帝之后,彩礼变成了金钱、实物等更现实的物品。
而且,你若然不重视婚礼,甚至还要受到朝廷方面的谴责。西汉的第十个皇帝汉宣帝,专门下过一道诏书,《嫁娶不禁具酒食诏》,其诏曰:
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可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苟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
诏书是写给官员的,后面几句的意思是:各个诸侯国里俸禄达到2000石的官员,有些人擅自制定苛刻的法令,禁止百姓在婚嫁时摆酒席庆祝。显然,这样是不对的。
禁止人民享乐,在皇帝看来,就意味着苛政。汉宣帝在诏书中,还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
民之失德,干糇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诗经》的文本难以理解,笔者照旧用白话翻译出来:
人民为何失情谊?多因招待不周详。
家中有酒拿出来,没酒赶快出去买。
在这样政策的感召之下,当时之人的婚嫁,究竟是何种规格?或者更直接点,汉朝丈母娘一般要多少彩礼?
史家主要记录统治阶层的生活,从史料中星星点点的记录,我们还是能看出些许端倪的。
汉朝初年时,刘邦甚至找不出同一毛色马匹的年代,当时的制度规定,皇后的聘礼为黄金万斤。“娉皇后,黄金万斤”。到了吕后嫁女儿时,这个数字增加至两万,此后成为定制。
西汉末年,王莽嫁女儿时,聘礼除了黄金,“为钱二万万”。王莽为了讨个好名声,自己“打折”到钱四千万。毫无疑问,这同样是一笔巨款。
汉朝的司马相如,可能是为数不多的,“空手套白狼”的典范。他结婚时没有花太多钱,后来,卓王孙给女儿的嫁妆,包括了“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靠着这些嫁妆,司马相如平地一声雷,陡然而富。
由于“奢侈”之风盛行,对于底层的百姓而言,结一次婚,也许就意味着倾家荡产。据当时的文人记载,百姓酒宴之上的“一食之所费”,甚至给他们带来“破终身之本业”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出发,汉宣帝诏书中施行“苛政”的官员,似乎也没有那么可恶。
3,彩礼
织女的身份是什么?
《史记》中的说法:“织女,天女孙也。”司马迁的表述,即,织女是天帝的孙女。
南朝梁殷芸《小说》中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即,织女乃是天帝的女儿。
孙女也罢,女儿也好,织女和“天帝”总是能搭上亲戚关系。所以说,按照当时的“行情”,天帝嫁织女时,收取多少“彩礼”相对合适?
诸位不要以为老谈在开玩笑,古书中还真就记载了。《太平御览》第31卷《纬书》中,记录了一句话——这也是目前可见的传说中,天帝为何将两人拆散的最早记载。
《太平御览》书中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钱二万,备礼,久而未还,被驱在菅室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牛郎很穷,且不像司马相如那样有才,他在娶织女时,向天帝借了二万钱,因为久久未归还,天帝勃然大怒,这才将他们拆散。
对比前文之统计,民间帝王嫁女儿时,动辄“黄金二万斤”,天上更尊贵的天帝,嫁女儿时候,也才要了区区二万钱,天帝要的很多吗?
更不消说,因为牛郎没有钱,天帝甚至还借给他。借钱却不还,那就是牛郎的“征信问题”了。
查询一圈资料下来,我总有某种感觉:在最古老的故事中,牛郎和织女似乎都有些好吃懒做。《诗经》中的两人不擅长劳作;《太平御览》里的牛郎不努力工作,欠钱长久不还。
时间来到梁朝,殷芸在《小说》里如此说道:“(织女)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
殷芸的意思是说,织女的本职工作是织布,天帝心疼她,将其嫁给了牛郎。怎奈,结婚后的织女就懒惰了,不再工作了。于是乎,愤怒的天帝,这才责令她返回“工作车间”。
长久以来,我们往往会谴责封建社会的罪恶。坦率地说,在今天的环境下,能够遇见这么善解人意的老板,我们应该欣慰才是。
顺着“牛郎欠钱”的思路,汉魏诗人写的那些古诗,简直就没法看了。
东汉的诗文,《古诗十九首》有云: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织女“涕泣零如雨”的原因,除了是因为思念牛郎,还有可能是因为欠钱……
三国时期曹丕写的《短歌行》,其中有如下几句: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在诗歌中,曹丕表现出疑问:竟然被天河所阻挡,你们究竟是犯下什么罪过?根据当时的传说,我们似乎可以回答曹丕了:牛郎犯了欠钱不还、不讲诚信的罪过。
以上的传说故事,出自于史书、笔记最早的记录。随着时间的流逝,牛郎和织女的形象,渐渐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改变,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希望各位知悉。
范伟老师的话,“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就想知道是怎么没的。”当我们考据出,在最最古老的传说里,牛郎织女的爱情“没了”的原因,竟是因为“娶不起”的时候,反正笔者还有些伤感。
这可真是一个现实的、悲伤的故事啊!
参考资料:
1,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
3,班固:《汉书》卷八本纪第八宣帝刘询
4,赵逵夫:《论牛郎织女故事的产生与主题》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