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不喜欢春天。
这一年,韩愈在长安,天空下得蒙蒙细雨,
他在长安大街上,
细雨落在身上,滋润如酥油,
那一片青草地,远远看着像草,
走近一看,却稀稀疏疏,
韩愈实在喜欢春日的长安。
他写诗呼唤张籍,赶紧出来玩吧,
我敢保证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天。
最美的春天,还是在诗词里,
史上最美的12句春日诗词,终于找齐了。
01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在古朴的小楼里,静静地听着窗外的雨声,整个世界充满了春天的生机和宁静。
幽深的小巷里传来卖杏花的姑娘的叫卖声,为原先的寂静添上了一抹人情味儿。春天啊,明媚清朗,绵绵不尽的到来了。
每年的初春,温暖中微透凉意的时候,都会想起这首诗,晴雨皆好,深巷清幽,有货郎沿街叫卖,有阿婆檐下穿花。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02
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
——晏几道《更漏子·柳丝长》
空中水气弥漫,太阳淡而无光,草木间的烟霭,映在阳光下,耳边传来了流莺三两声鸣啭。
明明没有鸟叫,耳边却分明传来了春日的莺啼。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莺儿的叫声里。
03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陆凯《赠范晔诗》
我人在江南,一无所有,却想把眼前一整个江南的春天都送给你。
一直都喜欢这首诗的静谧恬淡。
中国人的思念是含蓄的,纵使心中云海翻腾,却羞于言表,便假借着它物,含蓄的传达自己的心思,内里柔肠百转,言语却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我对你的思念,纵使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
04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于良史《春山夜月》
曼妙夜空,皓月高悬,近之又非嫦娥吴刚,于是慧心一闪,掬一捧水,月亮美丽的脸庞就灿烂在手掌心里,一片禅心也在月色里氤氲开来……
头顶的月亮太高,凡人的力量难以企及,但是开启智慧,掬一捧水,月亮美丽的脸庞就会笑在掌心。
掂起脚尖儿,就是另一条生命,另一种活法,另一番境界。
05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这一句所描绘的春天壮阔之景象真是让人心神往之!
06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李白《春思》
秦桑低绿枝,每次读到都觉得好柔软,想去江南!
世间最美的相遇,不在熙熙攘攘朝花夕拾的路上,而在每一个春天花开的时节。
07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唐·韦庄《菩萨蛮》
寥寥十个字,说尽了春天的风流惬意。春水与碧天同色,雨下得淅淅沥沥,湖上涟漪微起碧波轻荡。
而我悠然躺在船上,晃啊晃,不去想红尘十里,不被困于琐碎杂事,只有雨声陪我入眠。此情此景,美不胜收。
此一句,江南美景跃然纸上,给了我无穷无尽的美好向往。
08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二首》
春迟意味着冬长,人对春的期盼会更浓烈,对春的美景会更珍惜,甚至产生淡淡的美景难持久的春愁。
美景难留,又常让诗家联想到青春易逝,尤其是或客居异乡、或仕途不顺、或骨肉分离、或久病不愈之人,于是,春愈迟,景愈美,人愈愁。
春来了,而逝去的时光不再来。
09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全诗妙在“不觉”二字,日晓、啼鸟、风雨、落花,时光流转和美好的生灭都在闲散的春眠中感而“不觉”。
于是一片浑然天机,宽舒自在。玲珑天真的盛唐气息在诗中展露无遗。
不知不觉又过了一个冬季,那些冬眠的万物,是否和我一样,期待之一场春雨的到来。
10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永远记得当时翻开课本见到这句诗的那种惊艳。
细细的丝雨连衣裳都无法打湿,只得落在杏花上顺着瓣滴下,黄里透白的杏花雨中摇曳新雅恬静。连风都放慢了呼吸,轻轻的吹拂。就一个字,美。
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简直不能再美。
11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春夜,山谷空无一人,此乃静。却有桂花静静飘落,此乃动。
动静结合。但是表面的宁静终于被打破,月亮从云背后出来了,月光皎洁洒在山中,惊得山鸟扑翅急飞,发出的嘶叫声也在寂静的山谷里阵阵回响。
静谧而富有生机,平和安详,充满禅意,这就是春天山中的夜晚。
1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春雨善解人意,在大地最需要他的时候来了。
这场雨又是那么轻柔,连风也是那么和顺,它们一起悄悄来到人间,不弄出一点声响,却无私地润泽万物。
春临大地,春风化雨,生命的愉悦,岁月的欣喜,实在让人喜爱。
我站在冬日的尾巴期盼春日的身影,在迎面的花香里乱了心绪,骤然一望是阳光笼罩下的你踏花而来,惊觉融了冬雪暖了微风!
一场春雨,一缕清风,一束花开。但愿春日安好,往后尽是鲜花烂漫.
- 上一篇: 小学生必背古诗鹿柴
- 下一篇: 轻诺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难(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出自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