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大街小巷处处飘着粽子的香味,卖五彩绒线和艾草、菖蒲的吆喝声也多了起来。对于老淮安人来说,除了吃粽子、挂鸭蛋,过端午还有些习俗是不能少的,比如插艾条、系彩色绒线等。
端午节,在淮安也称五月端、五月节。古人认为,从自然气候上看,农历五月酷热将至,蜈蚣、蛇、蝎、蚊、蝇之类肆虐,传染病也趋于流行,威胁人们的健康,故五月被视为“恶月”。端午处于五月之初,自然也被视为“恶日”。人们通过举办一系列民俗活动,以求达到祛病驱瘟、禳灾除害的目的。比如家家户户在门上插艾草菖蒲。“艾草具有特殊的香气,中医认为其具有驱虫除湿的功效。”淮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委员陈瑾介绍说,人们端午时将艾草挂在门上,待到六月初六,艾草干枯之时,再用来煮水沐浴,能够起到防蚊驱虫,预防各种皮肤病的作用。另外,一些人家还会请来“钟馗”坐镇。陈瑾告诉记者,钟馗是传说中的天师,专门捉鬼驱邪,而端午节又是毒虫开始出没的日子,所以家家挂钟馗也就成了一项习俗。“过去,家境一般的会在堂屋里挂一幅钟馗像,家境殷实点的就会请一尊钟馗像回去。但有别于旧时的图腾崇拜,这时的钟馗是只请不拜,因为他是市民请来驱邪的。”
关于端午,一些淮安人更愿意称呼其为“娃娃节”,因为端午节的习俗活动多是围绕着孩子展开的。“农耕时代生活条件比较差,人们往往通过一些仪式或者简单的物质来寄托美好的愿望。”陈瑾表示,端午这一天,大人会把雕刻好的桃核串成手串或者做成项链给孩子戴上,因为“桃”谐音“逃”,有逃脱、趋吉避凶之意,而“核”与“合”、“和”谐音,取合顺、和睦、和谐之意。除了戴桃核,淮安人还会用五彩丝线编制网袋,内放一枚咸鸭蛋,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可以用来压邪。用艾草煮水洗澡、擦雄黄酒、戴桃核饰品、挂鸭蛋等各项传统活动,都饱含着希望孩子平安成长的美好祝愿。
在吃的方面,淮安地处南北交接,粽子的形式、口味都很多样化。除了糯米粽,还有红豆蜜枣粽、八宝粽等,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和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各种创新口味的粽子也层出不穷。另外,端午前后长势甚好又口味清爽红苋菜,也是老淮安人过端午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少许油,用红苋菜配上蒜瓣、盐清炒,既清香甘美,又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痢的功效。
来源:淮海晚报
- 上一篇: 为什么过年要穿新衣服
- 下一篇: 快高考了为什么我一看到题脑子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