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家具的生漆工艺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余忠鼎。这个故事记录于3年前,那时他61岁。
余忠鼎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层台镇的一位传统漆匠,从上世纪70年*始,他就开始从事割生漆这个行当,如今已超过40年了。而这个营生,从他爷爷开始,已做了三代人。
近年来,因为成本较高且工艺复杂,坚持使用传统生漆制作家具的厂家越来越少,生漆的市场也大不如前。尽管如此,割生漆依然是余忠鼎热爱并用来养家糊口的手艺。
农历四月,一年中割漆的之一道工序——绑梯正式开始,固定好爬梯是工作效率的保障。
生漆来自于漆树,而每棵树能够产的漆量却非常少,光是绑梯这一环节,往往就需要花上一个月。所以行当里才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
待到夏至,余忠鼎就开始给绑好梯子的漆树吊水(放水),再等十天左右,方能正式开刀。
和种庄稼一样,漆匠收集生漆也是按“季”来的,一棵漆树从夏至吊水到霜降收刀,可以在刀口上连续割十次。其中“三、四、五、六、七、八”这六刀割出的生漆,品质要比其他时候来得更好。
“一棵树要隔一年可以再割一季,割了第二季需要等三到四年的时间才可以割第三季。”余忠鼎讲道。
割生漆这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采集生漆后要在树上留下足够的空间给下一季来的后者,让大家都“有口饭吃”。同样,看到破坏漆树的蚜虫也要及时灭除,以绝后患。
割漆的旺季会持续几个月,这段时期余忠鼎每天都要爬上爬下地在两三丈高的树上苦干一场。运气好时,有的树可以收到两三斤的生漆,要是运气不好,几棵树都会点滴无收。
说起近年来生漆市场的黯淡,余忠鼎不免落寞:“我的好几个徒弟都不干这行了,又累又苦还不一定有收获,一年下来也没有多少生漆。”一边说着,他一边指着自己脸上因为生漆掉落导致的疤痕。
虽然有点无奈,但余忠鼎说他一定会坚持下去。养家糊口,要靠它;许多文物的修复也需要它,自己的坚持可以方便大家。再说了,他自己也喜欢这门传承了三代人的手艺。
辛苦收集来的漆树汁与真正意义上的“生漆”还差着一道关键工序——提炼。
大漆师傅们会将漆树汁倒入布中,扎好布口,再把两端分别绑在滤漆架上,上足劲儿后由两人用木棒来回挤压布,从而擀出布包裹的生漆,留下漆渣。
过滤后的生漆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搅拌,和空气充分接触,反复多次后才能去除多余水分。这样一番流程之后,余忠鼎才终于收获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漆”。
一身被漆染得锃亮的工作服,一把银光闪闪的漆刀,一个用了几十年的漆筒,外加一份对割生漆的热爱,余忠鼎就这样默默坚守了40多年。
像余忠鼎这般用时间和执着,默默在大山中谱写漆林之歌的漆工还有许多。这份匠人精神也从未被时代辜负,包天伟先生和艺尊轩就始终以传统工艺为灵魂,坚持以生漆来为家具施上那层华丽的“国漆”。
古法生漆
艺尊轩坚持采用古法,以纯生漆为家具揩漆。从漆前刮磨,到调灰批灰,再到调和生漆,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生漆工艺的技术要求。从而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令家具表面光润清莹。
漆前刮磨
调灰批灰
三磨三批
调和生漆
一套完整的家具生漆工艺需要花上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艺尊轩的坚守,只为传承这份民族工艺的底蕴。
艺尊轩珍藏 黄花梨·有束腰马蹄足大画桌
独板案面欣赏
此作品所使用即为古法生漆工艺
艺尊轩的古法生漆工艺,严格遵循“三磨三批”之标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包天伟演示生漆工艺
将白胚家具打磨平整后打上灰底髹漆,从糙到细,反复三次,直至木材毛孔被自然封盖,先后共计25道工序。
如此而成的红木家具,既得到了天然的保护,同时也能将自身的纹理之美升华到全新的层次。
艺尊轩珍藏 黄花梨·攒牙子管脚枨翘头案
独板案面欣赏
此作品所使用即为古法生漆工艺生漆是有生命力的艺术,它与红木家具一同在岁月中不断成长。当每一层大漆逐渐苏醒,蕴藏其中的温润美感也会随时光一同绽放。
也正是这一特性,使得经过生漆工艺的红木家具能够历久弥新,常葆艺术魅力。悠久辉煌的中华文明也通过一代代人的匠心,伴着生漆工艺一同记载下来、传承下去。